蓟县叠层石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蓟县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蓝藻等微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微生物岩(或称生物沉积构造),是一种“準化石”,它的存在说明曾经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在天津蓟县,“蓟县剖面”几乎各个时期都有叠层石被发现,数量达数十种 。
【蓟县叠层石】蓟县叠层石为叠层石中的一形态属 。柱体呈规则的柱状或扁柱状,多为平行或散开分叉,并有融合现象 。基本层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穹形,相互叠合生长 。多有特种壁和光滑的体表面 。体表面上有时具海绿石的包裹物 。产于中国北方中元古界蓟县系 。
基本介绍中文名:蓟县叠层石
外文名:Chihsienella
属性:準化石
分布:中国北部
形成年代:中元古蓟县系
定义中文名:蓟县叠层石英文:Chihsienella叠层石形态属 。柱体呈规则的柱状或扁柱状,多为平行或散开分叉,并有融合现象 。基本层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穹形,相互叠合生长 。多有特种壁和光滑的体表面 。体表面上有时具海绿石的包裹物 。产于中国北方中元古界蓟县系 。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蓟县系地层剖面性质叠层石是由蓝藻等微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微生物岩(或称生物沉积构造),是一种“準化石”,它的存在说明曾经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中新元古代的叠层石不仅在蓟县有发现,它们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但蓟县叠层石的保存完整度、图案审美性等方面独树一帜 。这里先后发现了距今14亿至12亿年的微生物群化石,距今8亿至10亿年的藻类化石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矿研究所数据,蓟县剖面地层中发现的微生物群至少有16个属、28个种 。图中为柱状叠层石的天然纵剖面和横剖面,“叠层石柱”之间留有缝隙,曾被海水中的矿物充填 。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蓟县叠层石横剖面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蓟县叠层石纵剖面分布地区分布于中国北部,以天津蓟县最为典型 。天津市蓟县东营房水泥灰岩矿区赋存着叠层石矿资源,叠层石灰岩赋 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铁岭组上段的层位中,经估算,叠层石灰岩的储量达1 000万m3.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蓟县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域---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1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以举世闻名的“蓟县中上元古界标準地层剖面”为保护核心 。形成历程本区18亿年前是古大陆,遭受剥蚀 。18亿年时地壳开始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中上元古界长城系由陆相到海相的沉积物,由碎屑岩建造演变到富钾、富镁的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一个巨型沉积旋迴 。常州沟期气候较温暖,雨量充沛,早期形成厚度较大的河流相碎屑堆积 。串岭沟期气候更加湿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体相对加深 。团山子期和大红峪期同处于亚热带温暖气候,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繁衍,伴随大量碳酸盐岩沉积,形成丰富的规模不等的叠层石礁体 。高于庄期气候炎热潮湿,微体藻类大量出现,尤其是高于庄早期藻礁和叠层石相当发育,形成大量碳酸盐岩和铁锰质沉积 。在长城纪时期,造成了八亿年跨越,砂岩层理、巨观藻类化石,锰方硼矿等地质遗蹟 。
蓟县叠层石

文章插图
华北中上元古地层柱状图蓟县纪从14亿年开始,气候炎热湿润,地壳仍然缓慢下降,有利于碳酸盐岩的大量沉积和菌藻类生物的生长 。岩石组合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岩为主,古地理处于滨海泻湖相,潮间带和浅海陆棚 。从而形成了大量藻类化石和叠层石等生物地质遗蹟 。燕辽地区蓟县系地层主要属于次稳定型内源建造类的藻礁碳酸盐建造[1] 。它以发育隐藻(礁)碳酸盐岩(叠层石)为主要特徵 。开发利用由于早期的古生物和岩层的共同作用,在叠层始中构成一幅幅蕴藏生机的图案,令观者真切感受到地质年代的生命律动 。蓟县通往黄崖关长城的公路边上,出现了几座以叠层石工艺为主题的奇石馆 。这些“会记忆的石头”的审美价值,渐渐地被民间艺人发掘出来,製作成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