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觉( 三 )


2002年4月,在离家半个多世纪之后,第一次回到营山县老家,写《返乡记》以述心曲:“出家修行不计秋,五十七载故乡游 。沧海桑田如梦幻,海峡两岸心悠悠 。”
2006年,惟觉老和尚为倡议发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八位佛教高僧之一,并亲赴杭州参与大会,于大会上作“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发言 。应四川大学邀请演讲,并受聘为名誉教授 。4 月15日,惟觉老和尚与灵隐寺方丈木鱼长老于灵隐寺签字结盟为“同源禅寺” 。
2009年,应邀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并作“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之主题发言 。
2012年,应邀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并作“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之主题发言 。
弘法理念佛法五化2000年,创办中国世纪佛教协进会,在会中的专题演讲“新世纪的责任与展望”中,倡导以佛法的五化运动──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作为新世纪的责任与展望 。中台四箴行微妙高深的禅法,不离行住坐卧的践履,为落实佛法生活化,开出实践佛法的具体準则 ――“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作为四众弟子日常行持之圭臬 。【对上以敬】──除我慢心
“上”,指辈份、社会地位、学识涵养,乃至修行功夫,比我们优越者 。世间法中,上位者包括:父母、师长、社会贤达、上司、政府官员……等 。出世法中,上则指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三宝,引领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趣向菩提,所以更值得大众尊敬 。“敬”就是尊重、恭敬 。尊重他人,自己亦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以佛法而言,这就是因果的道理 。孟子曰:“爱人者,人恆爱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人与人之间彼此互敬互重,我们的社会就能真正成为礼仪之邦、人间净土 。恭敬的反面,即是我慢 。一般人通常都有慢心,因此流露在言行举止上,就自以为是、不尊敬师长、不敬重他人 。慢心轻者,即潜藏不敬重、不重视他人的意识 。慢心重的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事骄傲自大;或是自己觉得怀才不遇,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又难以相处,时而想更换工作,因此事业不易成就 。在修行上,起了慢心,则会障蔽智慧,无法了达实相真理,因此道业不易成就;最严重者为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如此即堕邪魔恶道 。恭敬心是对治我慢的良药 。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 。无论是世间法、出世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 。居士们来到道场,养成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进一步扩及家庭、社会,自然而然对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能减少烦恼和磨擦,家庭就能够和谐,社会自然就能够安定 。时常以“对上以敬”的道理来省察自己的行为,做人一定有所成就,做事也会障碍减少,助缘增加,容易完成目标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诚意,养成习惯后,自然就能做到“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除瞋恚心
“下”即是指晚辈,乃至于三涂恶道的众生 。“慈”即是慈悲心,具足慈悲就能去除瞋恚心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法更进一步,提倡冤亲平等、物我平等,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论与自己有缘或无缘的众生,都无条件的以慈悲心对待 。不仅以孝顺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顺他人的父母,以关爱自己子女的心去关爱他人的子女,对任何人都不分亲疏,甚至敌人、仇人或冤家,亦不计较,平等一如,这就是冤亲平等 。不但对所有人一律平等,乃至对动物、一草一木,都要关心爱护,不忍伤害;不仅不杀生、不食众生肉,还要积极护生、救生,此即慈悲心的具体实践 。慈悲是对治瞋心的良药 。瞋心属火,瞋心一起,火烧功德林,不仅障蔽清净自性,而且有害健康,还会感召众叛亲离的果报 。世界上有战争、有火灾,即是由于瞋心所感,所以希望外面的境界清净、安定、太平,必须先净化自心 。《维摩诘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是净土 。若能将慈悲的精神推及社会各阶层,对人、动物、植物,乃至一切众生,都能予以关心与爱护,人人都具足慈悲心,那幺伤生害命、绑票勒索、仇恨斗争、战争动乱……等现象,便不复出现,人间就是极乐净土 。慈悲心就是菩萨的境界,平时若养成慈悲为怀的气度,具足慈悲心,就和菩萨的法界相感通 。古德云:“相由心生”,慈悲心广大的人,容貌、仪态都具有亲和力,大众自然喜欢亲近;相反的,瞋心重的人,面容恐怖狰狞,让人不敢接近,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什幺样的因心,就感什幺样的果报 。“对下以慈”,对一切众生都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做到了大慈悲心,不但自己的身体会健康,人生旅途会顺利,而且能够利益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如此行菩萨道,就能成就净土的果报 。【对人以和】──除粗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