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

文章插图
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异母弟 。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 。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后加謚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
基本介绍本名:李忱
别称:李怡、琼俊、光叔、唐宣宗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大明宫
出生时间:810年12月27日
去世时间:859年9月10日
主要作品:《吊白居易》《百丈山》等
主要成就:河陇归地、大中之治
庙号:宣宗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初謚)
在位: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10日
年号:大中
陵墓:贞陵
母亲:郑氏(孝明皇后)
父亲:李纯(唐宪宗)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第十三子 。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

文章插图
李忱题跋像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 。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 。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 。但唐穆宗李恆看过后,却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 。”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金带 。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 。”李怡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 。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 。李炎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怡,对他不甚礼遇 。登基为帝主词条:大中之治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儘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天下常发生水旱灾害 。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 。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勛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乱 。因病驾崩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