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忆菊

忆菊(现代诗)【现代诗 忆菊】《忆菊》是近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一共九节 。前五节好比是词的上阕,重点在写景物,可以用一个“忆”字来概括 。后四节好比是词的下阕,重点在抒情议论,可以用一个“赞”字来形容 。这首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与景遇,思与境偕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忆菊
创作年代:近代
作品体裁:新诗
作者:闻一多
作品出处:《红烛》
作品原文忆菊(重阳前一日作)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栗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剪秋萝似的小红菊花儿;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啊!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高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萝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啊!四千年的华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我想起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讚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瀰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讚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国!一九二二年十月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2年10月,旧曆重阳的前一天,时值佳节,倍加思亲 。作者由祖国的亲人,联想到祖国的花和如花的祖国,于是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身在异邦的诗人的绵绵情思 。文学赏析中国传统诗歌中有一类咏物诗,移情于物,以物离情,是这类诗的共同特点,咏物诗的关健是“物”,是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力 。当意象一方面具有可歌咏的属性,另一方面与诗人的情感有某种内在的默契与共通性时,情感就有了依靠的载体 。菊,就是这种载体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赏菊,又是中国人传统的的习 。因此,在重阳节回忆祖国菊花之美,是再恰当不过了 。闻一多曾说过,意象的作用恰似谜语的谜面,谜面越繁複、奇丽,越能凸显出谜底的底蕴 。因此,诗人为表达其思乡之情,欲擒故纵,尽力描绘出祖国各种菊花千姿万态之美 。第一个画面,是插在各种器皿里的菊花,有的插在虾青瓷的瓶里,有的插在水晶瓶里,有的放在紫藤仙姑篮里,有的守着酒壶,有的陪着杯盏 。显然,写菊花又和诗人在国内经历的生活联繫在一起,在节日里,人们不但拿菊花来装饰家庭,对之仗酒、品茶,还要债酒友 。人们喜欢它,正因为它开在萧瑟的秋风里,有点子骨气 。第二幅画面又是写园中各种菊花的形态,带有某些拟人化的成份,使人读了,如同身临其境 。从品种来看,有鸡爪娴、绣球躺、江西腊、密瓣菊、白菊等等 。诗人似是一位高明画家,不仅画出了各类菊花形状的不同,而且写出了菊花的律韵、性灵,如说柔艳的尖瓣找蕊的白菊,则比找成美人儿卷着的玉爪,挚心里攥着一把金色的穀粒 。不仪仅如此,作者在菊花的背景上,又村以的淡烟,丝丝的硫雨,简直是一卷菊花烟雨图 。画到比处,意犹未尽,诗人又到菊园深处观赏,于是又看到了剪秋梦似的小红菊花,鹅绒色、古铜色、徽绿色的各种菊花 。而这微绿色的人称“真菊”,作者竟风地说,它是由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为的是让小花神儿,夜里偷去当玉笙吹 。这就把菊花写活了 。特别是大似社丹的菊王,枣红色的瓣,像铠甲又装上银白的里子,这样帮侈豪华,恰与那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形成鲜明对照,其意不外乎是体现菊花之富 。如同欧美人喜爱玫瑓、蔷薇、紫罗兰样,中国人喜爱菊,这种民族共通的的心态,使物具有思想情感,于是,对“自然美的总收成”的费颂和对“祖国之秋的杰作”的歌唱,便自而然地同时也就是诗人的一曲“祖国颂”了 。接下来,诗人由直接对菊花之美的赞,进人对菊花文化这一层面的抒怀 。古代的文人学士,骚人墨客,像陶渊明,他们讚美菊花之高洁,以菊花自况,正是东方文明的象徵 。诗人还运用艺术对比法,把充满热欲的谱薇、低贱俗气的紫罗兰同贞洁、素雅的菊花作为东西文化的象徵物加以对比,这种对比虽然不无偏颇,却能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切切之情 。最后,诗人以自己要讚美祖国的花,讚美如花的祖国作结,展示了其对祖国的眷念与渴慕之情,这恰是其爱国主义精神之升华 。名家点评广西师範学院教授卢斯飞《闻一多作品欣赏》:“闻一多在美国原是攻读美术的,又主张诗歌要有‘绘画的美’,因此,他在诗稿上用精美的语言,挥洒菊的色彩,诸如‘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办的绣球菊’,‘柔艳的尖办攒蕊的白菊’,‘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等等,古香古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氛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现代诗歌》:“读这首诗时,一方面敬佩诗人想像力和情感的丰富;一方面也从诗歌意象的色彩美,和诗人爱国思想共鸣,并唤起了审美愉悦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丁帆《新编大学语文》:“艺术上,诗人藉助古诗意象,并在其中注入现代情怀,诗中,‘菊花’既包含传统诗歌高雅脱俗的古典意味,同时又负载东西方文化碰撞、冲突、选择的现代内涵;修辞上,诗歌的拟人手法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辨,号友三,湖北浠水人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掌校,喜读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声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者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掌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自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之作,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浓着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身正气,抗战期间着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害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