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準及其发展趋势

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準及其发展趋势【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準及其发展趋势】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準及其发展趋势是李凌云发表的一篇论文 。
基本介绍中文名: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準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李凌云
基本信息副题名外文题名论文作者李凌云着导师周洪钧指导学科专业国际法学学位级别博士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学位授予时间2008关键字劳动权 国际标準 劳动法 国际法馆藏号D998.24馆藏目录2010\D998.24\1内容简介当前,关于“我国劳动标準是高还是低”的争论异常激烈,这促使作者尝试通过对国际劳工标準的研究为国内的劳动标準问题给出解释 。本文彻底摆脱了“劳工标準是否应与贸易挂鈎”的研究视角,而是回归对国际劳工标準本身的探究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内涵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这一命题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思想,对国际劳工标準的内容、特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国际劳工标準是一种“守住底线,留出空间”式的国际立法形式,并提出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性标準放鬆管制、增加弹性、扩大适用範围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劳动标準立法进行调整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四章,总计12万字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提出摆脱“劳动标準与贸易”的视角,而关注国际劳工标準本身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探讨了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劳动权保障 。作者首先从劳动权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普遍意义上的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全部权利,而作为人权的劳动权是劳动者的最低限度的权利 。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内涵是保障生存权 。正因为如此,国家对劳动关係的干预应以最低标準为限,才能达到既保障劳动者生存,又不妨碍劳动关係自治的目的 。其次,分析了国际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权保护的国际人权法体系,由国际性及区域性人权档案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劳工标準所构成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国际劳工标準的内容与特徵 。该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劳工标準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以及国际劳工标準的分类方式 。其次对国际劳工标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 。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分析了国际劳工标準的特徵,即制定主体的三方原则,性质上是硬法与软法的结合,内容上兼顾普遍性与灵活性 。上述特徵是国际劳工组织实现对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寻找最低保护标準的必然途径 。第三章阐述了国际劳工标準的发展趋势 。当前,新的国际劳工标準的制定已经趋缓,其重点转向对现有标準的更新与实施 。为有效实现“守住底线,留出空间”的目标,国际劳工组织对核心劳工标準进行推动使这部分公约呈现强化的趋势,而对大量的经济性标準则呈现出放鬆管制、增加弹性、扩大适用範围的趋势 。同时,作者以对劳动力派遣的放鬆管制为例,论证了国际劳工标準的上述发展趋势 。第四章是利用国际劳工标準的相关理论解决我国劳动标準高低之争 。首先,该章探讨了国际劳工标準在国内适用的方式,并分析了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标準对国内劳动立法的影响 。其次,关于国内的劳动标準高低之争,作者认为其理论根源是对劳动关係的属性以及劳动关係调整模式的不同认识,通过分析并结合对劳动权保障国际标準的理论,作者主张以兼容性的观点理解劳动关係的属性,并建立“守住底线、留出空间”的劳动关係调整模式 。再次,将劳动标準与国际劳工标準比较后,本文指出我国的劳动标準虚高,实践中难以落实,而且适用範围窄,不利于对所有劳动者的公平保护 。最后,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经济性标準放鬆管制、增加弹性、扩大範围的趋势,文章对我国劳动标準立法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结束语部分,作者对论文的全部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