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农业

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旱地农业在中国又称旱作农业(简称“旱农”),在国外称“雨养农业”或“雨育农业” 。指在降水稀少又无灌溉条件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採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 。是在乾旱、半乾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旱地农业
别名:旱作农业
简称:旱农
集中地区:气候的北方乾旱地区
包括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墒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两方面 。围绕蓄水用水过程,形成了以纳雨蓄水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以培肥地力为主的施肥养地轮作技术,以培育壮苗为主的选用良种和适时适量控制作物群体生长的技术 。各种技术密切配合,可达到以土蓄水,地肥保水,水肥保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开发土壤深层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从而实现旱农高产的目的 。

旱地农业

文章插图
旱地农业多集中于气候的北方乾旱地区,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平原地区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远离水源的丘陵山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旱地农业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次为南方丘陵山地区 。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积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轮耕、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等许多丰富经验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的北方地区农业主要为旱地农业,而南方地区为水田 。这是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