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源村( 二 )


蓝源村

文章插图
蓝源—敬简堂“敬简堂”是百年中医草药世家,也是当地知名的军戎世家 。其中廿一世德洋公曾经随船下南洋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生活一年有余,后因水土不服回到当时有着“粤东第一大镇”的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广春堂”当坐堂医生 。医术高超、武艺精湛、为人正派且仁厚,名为四方称 。志成堂(湖羊角)志成堂原由蕉岭县黄氏十七世裔孙焕彩公大选址,酝酿了一百多年后由裔孙解放初历尽艰辛建设而成 。始建成三堂四横,楼房占地面积约为2500平米,共48间地脚,屋型为“击鼓弄狮”最初定名为瓒裕楼,后经梓叔商议改为“志成堂”
蓝源村

文章插图
五经第远望整个下岐山,风景如诗如画 。在这世外桃源中隐藏着一个古村落——下岐山五经第 。“五经第”,对联是“五经世第,千顷家声” 。“五经第”的起源——传说秦始皇焚书时把四书五经都焚掉了,后来是一个姓黄的读书人凭着自己过人的记忆力将四书五经重述了出来 。从此以后,五经第就成了黄姓氏人的堂号一直沿用到现在 。“五经第”始建于蓝源黄氏第十七世,现在最近的一代已延续到第二十八世,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五经第”是一个建筑群的统称,由三五座依地势而建,形态各异的建筑组合而成 。它的门楼,无论近观远望都非常像一个画框,框里又是远方的一幅风景画 。慢慢走近它时,你越发能感到它的古朴和雅韵 。五经第中有个直睦楼,楼门上长有奇特的寄青,据说全梅州只有在这座建筑中才能找到 。寄青的出现说明了“五经第”确实古老之外,还说明了“五经第”所处的小气候环境较为潮湿 。另外,它的独特之处还有一座依地势而建的四层高楼,一面悬空可远望风景,另一面和直睦楼接通,在客家建筑中是难得一见的 。从山底踏上“五经第”共有118级台阶,然而这“118级”并没有什幺特别的意义,只是“五经第”的祖先们建好这恢弘的建筑之后,修筑台阶时不经意的作品 。
蓝源村

文章插图
蓝源—下岐山五经第清河堂、寿永楼“清河堂”位于蓝源下村,建筑坐南朝北,面对高山笔(梅州市梅县区与蕉岭县交界处一座海拔近千米的山) 。最早得名于乾隆年间,张氏从松源迁入蓝源村,数百年间经过数次修建、改建、重建 。现今保留的“清河堂”为1976年重建的,建筑格局为三槓(区别与“三横”),两层楼总计22间房 。“寿永楼”位于“清河堂”西侧,1955年由张氏戴寿、桂寿兄弟兴建,两层共12间房 。
蓝源村

文章插图
蓝源下村—傍晚景色张氏楹联支藩闽粤振家声,派盛清河绵世泽 。关于张氏的一些族谱记载:汉侯门第,唐相家风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大宗开白马、孝友、忠贞、道学、世笃家风,孝友传家,承百忍之风规,居同九世诗书裕后,诵十章之鉴照,宝重千秋像赞 。《文天祥撰七孙公像赞》:公之风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德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群群黎;德泽开机杬邑,一门父子牧恩光;纂修宗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馥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 。蓝源地名“蓝源”(蓝源村)是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的一个山村,“蓝”是岭南土着畲族人常用的姓氏之一,姓“蓝”之人与畲族有着密切联繫,要幺本身是畲族,要幺就是祖上是畲族 。“源”是“来源”、“起源”的意思 。“蓝源”村在当地客家人的土话里还被称作是“蓝盘畲”或者“蓝蛮畲”(又称“蓝源畲”) 。客家人土话中有很多地名都带有“畲”(在客家话,里“畲”字的发音“斜”一致),“蓝盘畲”并没有任何歧视之意,只是到了后来,以讹传讹竟变成了“蓝蛮畲”——可能是由于旧时客家人和土着民族之间互相歧视的缘故,难道非得加上个“蛮”字才叫得起劲 。离蓝源村不远的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梅州村,在客家土话里也成为“梅州畲”,梅县区还有“畲江”,“畲坑”等地名,可见旧时梅州地区有非常多的畲族人聚居于此 。那幺,这些少数民族,土着人今天在哪里呢?国小时,我们在上乡土文化课时,只听说过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凤坪村有畲族人聚居,其他的市县区几乎都是客家人聚居 。据了解,这些畲族人并非都平白无故失蹤了,而是慢慢地,被来自中原的强势的客家文化所同化和融合了,畲汉两族虽然不断斗争,但是更多的是融合,尤其是客家文化在同化土着文化上,更显强势 。就拿蓝源村来说,据说以前有非常多的土着畲族,但是到清朝期间,客家人进驻村里的时候,畲族人慢慢开始和客家人婚配,畲族女子慢慢地都嫁给了客家人,客家姑娘也和畲族小伙婚配,因为客家农耕文化的优越性,结果后代几乎都成了习得了客家文化,真正纯正的畲族人越来越少,最后只留下几家人,后来因为势单力薄搬离了蓝源村 。整个历程,非常类似于生物学上的“演替”,也是客家文化上的“后客”(“新客”)逐“前客”(“土着”)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