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民俗


中秋节民俗

文章插图
中秋节民俗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中秋节民俗】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託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秋节
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
别称:仲秋节、秋夕、拜月节、团圆节
节日时间:农曆八月十五日
节日类型: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流行地区: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
节日起源:天象崇拜,秋夕祭月
节日活动:拜月、赏月
节日饮食:月饼
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设立机构:民间流传约定俗成
设定时间:上古时代
节日名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 。根据我国的曆法,农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徵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发展演变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春官》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节日习俗走月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拜祭月的习俗 。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鬆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徵 。月饼象徵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烧斗香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燃灯燃灯以助月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繫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玩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穀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讚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