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桥


茂林桥

文章插图
茂林桥茂林桥处于前 , 具有鬼门关文化的特点 。自秦征 , 西汉东汉伏波将军征交趾 , 从中原到长江流域 , 至湘江 , 过灵渠 , 下灕江 , 上藤县 , 下北流河 , 过陆路郁林与北流交界的鬼门关 , 下南流江 , 直达合浦 , 出北部湾、出交趾以及海外
【茂林桥】茂林桥 , 位于广西玉林市城东的10公里茂林圩旁 。东西横跨南流江,建桥始于元至正年间(1314-1468年),初名通济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修后改称太平桥.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后更名茂林桥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茂林桥
外文名称:鬼门关
地理位置:广西玉林市岭南
建筑时间:元至正年间(1314-1468年)
桥长:32.7米
桥宽:5.4米
桥高:7.75米
历史人文这是一条古代交通大动脉 , 南流江是中国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 茂林桥恰恰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 , 交通要冲 。兵马 , 贬官 , 贡使 , 商贾以及人口迁徙 , 既要穿越鬼门关 , 又要紧接着在这里中转 。于是 , 人气旺 , 足迹叠 , 思想交流 , 文化聚焦 , 鉴别而择 , 容纳而大 。这是一种大文化的信息交融 。茂林古代的生态环境必然造就茂林人的特殊性格 。桥的题名 , 往往显示桥的特徵 。所谓茂林 , 是古代大容山森林铺天盖地漫延下此地的茂密森林 , 荒芜人烟 , 瘴疠瀰漫 , 古人过鬼门关 , 穿林涉水 , 九死一生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劣 , 故三易桥名 , 先曰古通济桥 , 旋改为太平桥 , 后称茂林桥 。这说明人们在同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斗争中 , 练功夫 , 启智慧 , 长本事 , 求生存 。据州志载:元至正年间 , 取名通济桥(指桥的功用);明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修 , 称太平桥(亦指桥的功用);清康熙三十九年州人陈圣煜等重修 , 更名茂林桥(指记事),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刘为鸿并倡重修 , 道光二年知州恆梧重修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就是这幺一座桥 , 州志明确记录了建桥、重修桥的州官名字 , 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 , 可在古代却是事关政通人和的一项重大工程 。在古代 , 最简单的桥 , 打桩垒石 , 架木铺板 , 或垒拱砌石 , 都要耗资费力 。只有州官、县官主持才能揽一方财力、人力 , 鼎足起一座济万人之桥 。尤其重要的是在古代 , 这座茂林桥关乎“南海上丝绸之路”在过鬼门关之时畅通无阻 , 关乎一方水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大事 。这自然要对建桥、修桥的州官及民间捐资人土记上一笔 。俗话说 , 县官也好 , 州官也好 , 他们的工作无非三大件:纳粮、断案、修志 。这也就是经济、司法和文化三项工作 。修桥铺路 , 通灌溉 , 治城廓是其子项 。官位 , 责任 , 为民 , 贡献 , 交融成了一种人文思想 , 难能可贵 。曾肇图于清道光年间从粤东迁到郁林州茂林桥开店 。传说他富甲郁林州 , 道光年间重修郁林城墙捐资一半 。这里蕴涵着一种经商的冒险与心计、生存与发展的哲理 。就是这幺一座茂林桥 , 却见证了鬼门关文化 , 侧影了郁林州千年的历史 , 印痕了南海上丝绸之路的蹤迹 , 铸就了玉林人的性格 , 培育了玉林的风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