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立功,辞彙 。
【立功】拼音:lì gōng
释义:1、 建树功绩;建立功劳;2、取得功效 。
有为国立功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立功
拼音:lì gōng
注音:ㄌㄧˋ ㄍㄨㄙ
基本解释:建功劳;做出贡献
词目立功拼音lì gōng英文[do a deed of merit;do a meritorious deed;make contribution;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为国立功引证解释1、建树功绩;建立功劳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 傅介子 、 张骞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董安于》:“受赏者耻,则立功者怠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今敌国侵凌,边境骚动,吾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以三军之众,托吾两人,冀旦夕立功,以救百姓倒悬之急,何暇与亲旧饮酒为乐哉?”清 钱谦益《直隶河间府通判刘儒恩授承德郎制》:“率彼师徒,捣其窟穴,此劳人报国之秋,而志士立功之会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当皇考春秋高迈,威播海外,所有立功将士,其各加等议叙 。”2、取得功效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 。”
文章插图
立功奖章法条连结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概念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其他嫌疑人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是立功 。因此,构成立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时间立功的时间是指立功表现发生的时间 。立功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人揭发检举他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其归案以后判决宣告以前 。立功的时间是量刑阶段的立功与行刑阶段的立功的主要区别 。行刑阶段的立功,是指刑罚执行过程中的立功表现,具有立功表现的,可以获得减刑 。而作为量刑制度的立功,是一种发生在量刑阶段的立功,是判决宣告前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情形,因此它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表现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立功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1)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 。犯罪人之间往往互相了解各自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在归案以后,不仅交代自己的罪行,而且揭发检举他人的犯罪行为,因此是一种立功表现 。(2)提供重要线索,指犯罪人提供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各种犯罪线索,例如证明犯罪行为的重要事实或有关证人等 。除上述刑法列举的两种立功表现以外,下述情形也应视为立功:(1)协助司法机关缉捕其他罪犯 。犯罪人协助司法机关缉捕在逃的罪犯,可以节省司法成本 。因此,这种行为应视为立功表现 。应当指出,犯罪人协助司法机关缉捕的其他罪犯,既可以是与其无关的,也可以是其同案犯 。只要确实协助司法机关捕获罪犯,就应视为立功表现 。(2)犯罪人在羁押期间,遇有其他在押犯自杀、脱逃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监视行为,及时向看守人员报告 。(3)遇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奋不顾身加以排除,等等 。效果立功不仅是一种表现,而且必须要有某种实际效果 。立功表现形式不同,其立功效果亦有所不同 。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立功表现,须经查证属实才能成立 。查证属实是指经过司法机关查证以后,证明犯罪人揭发的犯罪行为确实属实 。如果经过查证,犯罪人揭发的情况不是犯罪事实或者无法证明,则不属于立功 。提供重要线索的立功表现,须使犯罪案件得以侦破 。使犯罪案件得以侦破是指司法机关根据犯罪人提供的重要线索,查清了犯罪事实,破获了犯罪案件 。其他立功表现,同样也要具有这种立功效果 。处罚对于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注意《刑法修正案八》中删除了原《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即“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其主要是考虑到“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过于轻纵宽缓,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 。注意,自首加一般立功也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新增解释最高法有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对于自首和立功,刑法总则仅用了两个条文作了原则性规定,199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套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用七个条文作了细化规定 。但是,近年来新类型“自首”、“立功”时有出现,刑法和解释因制定时间早、规定较原则,已不能完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为此,最高法于2007年对出台自首、立功问题司法档案予以立项,经过长时间调研和反覆完善,并徵求有关方面意见,最终形成了《意见》 。《意见》分为八个部分,其中对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採用捆绑手段“送子归案”的处理、立功线索来源的认定、自首和立功处罚原则的具体把握等热点问题都进行了明确 。非法获得举报线索不算立功规定:犯罪分子通过贿买、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或者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 。【解读】最高法:司法实践中,犯罪分子为获得从宽处罚,有时会不择手段地以贿买、暴力、胁迫、引诱犯罪等非法手段,或者通过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对上述情形若认定为立功,违背了立功制度的初衷 。因此,《意见》规定,犯罪分子将从以下途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均不能认定为立功:(1)通过贿买、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线索;(2)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的线索;(3)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线索;(4)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