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培晶


荣培晶

文章插图
荣培晶【荣培晶】荣培晶,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博士、教授,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针灸学科带头人 。
基本介绍姓名:荣培晶
性别:女
籍贯:北京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8年
职称: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
工作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教育经历1.2001/9–2004/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博士2.1998/9–2000/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硕士3.1987/9–1992/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学,医学学士工作经历1.2017/4-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针灸学科带头人2.2008/1-2017/5,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科教处处长,研究员,针灸学科带头人3.2002/2-2005/1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4.2001/2-2002/2,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访问学者5.1998/12-2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6.1992/7-1998/1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实习研究员7.2005/12-2008/1,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针灸效应机制基础与临床研究学术兼职1.2011.10-今 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2.2014.08-今 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3.2008.06-今 北京生理科学会 理事4.2012.05-今 国际疼痛学会 会员5.2002.05-今 美国神经科学会 会员学术思想耳甲-迷走神经联繫理论提出耳-迷走神经联繫是耳针发挥特异效应机制的论点,推动耳针医学发展 。在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对抑郁症、癫痫、糖尿病、失眠症等慢病干预的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针灸脑效应与神经调控首次发现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抗抑郁效应可通过孤束核-边缘叶-脑默认网路介导,此静息态默认网路变化与临床指征密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精神医学杂誌Biological Psychiatry(SCI, IF=11.212),并作为年度最佳论文进行专题新闻报导(Reports new study in Biological Psychiatry,Philadelphia, PA, February 4, 2016) 。针灸能够同时作用在机体内多个系统,以及相应的器官、细胞、神经递质、激素,特别是脑产生效应 。因此,针灸疗法并不是单一地依靠或针对某一特定机械性的人体生理病理单靶点途径去展开治疗,而是通过较为複杂的多靶点多维度全面地推动人体完成整体性自愈 。针灸作为传统经典的医疗手段,在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诊治方面享有独特的优势 。科研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医学领域重点项目等5项重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源刊论文5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212分,累计163分,被引600余次 。主编学术专着2部,参编2部 。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一、二、三等奖6项 。专注针灸机制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在针灸耳穴与针刺脑效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探索、临床研究、理论构建、论文发表、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团队自主研发的“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获得江苏省医疗器械证书併合作量产,被医生们誉为是“百姓的VNS”,被专家公认为“小仪器、大自信” 。研究方向“基于耳甲-迷走神经联繫治疗抑郁症可穿戴设备从基础到临床研究”2016年入选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医学专项 。瞄準针灸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作为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组织领域专家,总结针灸学科“十二五”研究成果,制定针灸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起草《针灸发展2030纲要》,并向行业发布;调研针灸国内外迫切发展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应对国际挑战,积极筹备“针灸国际大科学”计画;曾参与组织了中医药行业第一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立项和实施 。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研发计画“脑认知与脑医学领域课题-脑重大疾病管理相关移动医疗技术”专项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弘扬针灸国粹在针灸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方面,参加了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医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一带一路”合作专项 。受国际脑研究学会 (IBRO)、国际疼痛学会(IASP)、国际生理学会(IUPS)、欧洲医学针灸学会(ICAMA)等国际组织邀请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基金资助,组织“中医治疗抑郁症经验与证据”暑期讲习班,招募来自中国和德国总计53名博士及博士后参加学习和交流,扩大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国际影响,发挥引领作用 。带领团队传承创新,发挥示範作用近5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人,2人获“国家奖学金”,4人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奖,4人次分获院“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及三等奖,1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指导博士后2人,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项目资助 。发表论文16篇,SCI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6.078 。2人次获“博士后国际交流计画”学术交流项目,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际组织资助赴德国、奥地利、义大利、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进行学术交流 。博士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公派留学资格,赴德国开展针灸研究工作 。获奖情况1.“针灸机理的磁共振成像脑功能网路基础及临床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2,2016年,2016中-2-001-02,方继良,王小玲,赵青等 。2.“针刺不同穴位对内脏感觉-运动的调控机制和规律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1,2012年,2012中-3-001-01,朱兵,李宇清,高昕妍等 。3.“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2006年,ZJ2006015-1-03,朱兵,徐卫东,贲卉等 。4.“心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繫的躯体交感通路与体液机制研究”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2008年,ZJ2008015-3-04, 周逸平,汪克明,周美启等 。5.“耳针激活耳迷走神经调节内脏功能的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2011年,2011-1-3-3高昕妍,朱兵,贲卉等 。6.“迷走神经和胃肠激素在耳-体穴电针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第2,2014年ZJ2014010-3-02,朱元根,张和平,贲卉等 。主要论文1.Fang J, RongP*, HongY, FanY, Liu J, Wang H, & Liu R. (2016)Transcutaneousvagus nerve stimulation modul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