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一 连环计


三十六计之一 连环计

文章插图
连环计(三十六计之一)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
【三十六计之一 连环计】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 。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 。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 。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 。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 。复前博战,佯败走 。敌乘胜追逐 。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 。遇率师反攻,遂大胜 。皆连环之计也 。
基本介绍中文名:连环计
外文名:Interlocking
出处:三国演义
类型:京剧
定义三十六计之一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英语翻译:coordinating one stratagem with another曹操準备打江东,但苦于士兵不习惯坐船 。庞统已经知道最近会有东南风(不知道从那里得知的),为了让曹操的行动失败,同时配合周瑜的火攻,就向曹操建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线起来,使船的稳度增大 。曹操很高兴,就採纳了庞统的建议,并把这些船称为“连环战船”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遭受火攻,因东南风助长火势,加上铁索传热,结果没多久,曹操的舰队就全军覆没 。因在此战中,庞统的计谋起了关键作用,所以庞统名声大振 。他对曹操施的计,被后人称作“连环计” 。注释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 。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出处《连环计》选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採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係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闢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樑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解析按语举庞统和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 。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 。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 。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 。”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