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井古盐田


芒康盐井古盐田

文章插图
芒康盐井古盐田【芒康盐井古盐田】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 , 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 , 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 距芒康县城120多公里 。
盐井盐田至今保留了我国境内较为完整的古老製盐方法 。2019年 , 芒康县将积极推进盐井千年盐田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
基本介绍中文名:芒康盐井古盐田
位置:芒康县纳西民族乡
海拔:2300 米 左右
交通:距县城 107 公里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 , 距县城 107 公里  ,  214 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 , 海拔2300 米 左右。“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 , 盐井藏名为“擦卡洛” , “擦”即意为盐 , 就是生产盐的地方 ,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 。这里有纯朴的民俗 , 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 , 一定会把 您 引入水晶宫的世界 , 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分布情况製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 , 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有盐田3454 块 , 从事製盐劳动的纯盐民有 64 人 , 农牧劳动和製盐兼营劳动的人有 2013 人。盐的生产方式是 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 , 将滷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 , 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 , 水份逐步蒸发 , 完后就是盐粒 , 晒乾运入市场 进行 商品交易 。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 , 三至五天扫一次 , 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 , 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 , 质量最好 , 价格也比平常高 。年产盐量约 300 万斤 , 收入 100 万至 130 万左右 。盐的销路比较广 , 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 , 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 , 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 。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 , 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 , 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 , 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 , 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 , 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 现在是国道 214 线的必经之路 。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历史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 , 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 , 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 , 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 , 所以很出名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 , 叫“羌岭之战” , 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 , 占领了盐井 , 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 , 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 , 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 , 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 , 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製盐生产方式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 , 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 , 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 , 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解放以前 , 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 , 交易各种物资 , 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冬粉、大米等商品 。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盗窃物资的情况 , 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 。白天上路 , 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 , 有些人值班 。最多的马帮群有 700 多匹马和 70 多个人 。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 , 也特别团结 , 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 , 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 , 如澜沧江两岸 , 西岸地势低缓 , 盐田较宽 , 所产的盐为淡红色 , 因採盐高峰期多在 3 — 5 月 , 俗称桃花盐 , 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 , 盐田不成块 , 一处一处的 , 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 , 称为白盐 。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 。红盐产量高 , 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 , 量少 , 略贵 。世代採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 , 日照不足 , 出盐极慢且少 , 还容易出现水患沖毁盐田 。洪水季节 , 卤井将被淹没掩埋 。昌都地区準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的销路盐的销路比较广 , 主要分五大销路区:1 、云南省的中甸、德钦等地;2 、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3 、林芝、拉萨等地;4 、左贡到整个昌都地区;5 、整个芒康县 。盐田之争“羌”是现在的纳西族 。当时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墙土墙叫羌宗 , 至今还可见古建筑物的遗蹟 。盐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 , 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 , 盐比金子还要昂贵 , 所以盐井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的战争 。目前盐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 。在当时澜沧江东岸的盐井百姓要向巴塘有个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开的时候巴桃花王来收税 , 为此而得名)的贵族家交税 , 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盐井百姓的生活本来就过得十分困难 , 无法承担额外的上交任务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 盐井的百姓们下定决心要消灭巴桃花王 , 在预先都已经商量好的情况下 , 盐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来收税之机 , 杀死了巴桃花王 , 为了不让个人承担罪责 , 每家每户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刀痕 。盐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来承担责任 。巴桃花王死了 , 百姓们请来巴贡寺的寺主土瓦喇嘛到巴塘解决此事 。巴塘方面决定分两场比赛来解决这次的杀人事件:一、比力气;二、比马背上功夫 。土瓦喇嘛法力高强 , 两个比赛都赢了对方 。按照当时的惯例 , 被杀人的头、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钱 , 要给被杀人的家庭作赔偿 。在给巴桃花王的头、耳朵、眼睛等作价后 , 百姓们一次性交了赔偿费 , 从此摆脱了交税的厄运 。食盐技艺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南部 , 川、滇、藏三省交界处 , 横断山脉腹地 , 境内高山连绵 , 金沙江、澜沧江穿境而过 , 属大陆性高原立体型气候 , 年平均气温7.6℃ , 年降水量200-700毫米 , 无霜期80-127天 。由于山高谷深 , 地形複杂 , 素有“一山有四季 , 十里不同天”之称 。东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 , 南与去南省德钦县毗连 , 北、西与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相连 。盐井盐田位于芒康县南部的纳西乡和曲孜卡乡 , “盐井”名字来源于盐业生产 , “盐井”这个名字是由于生产盐 , 并将滷水从澜沧江边打井开採得名 。盐井藏名语为“察卡洛” , “察”藏语意为盐 , 就是生产盐的地方 。盐井目前生产盐的有二个乡 , 即纳西乡、曲孜卡乡 。盐井的盐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 , 生产力水平低下 , 由此也产量也不高 , 年总产量(二个乡)仅达70万余斤 。从事盐业生产的就有320多户 , 有2700多块盐田 。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 , 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 , 有很大的差别 , 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黄盐 , 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 。盐井盐业生产方式在目前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 , 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 , 不仅生产工具原始 , 方式也是最原始的 , 纯属于天然的风乾 。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滷水井中以木製筒背上滷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乾浓缩 , 再倒在盐田进行风乾 , 结晶成盐 。盐业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业来源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 , 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 , 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之一 。若有幸来到盐井 , 参观考察盐井盐田 , 使人感到惊叹不尽 , 必定有很大的收穫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的斜坡上有一群群平房式的建筑 , 房顶上铺盖着一层白雪晒盐 , 这就是盐田 。走进盐田 , 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滷水而过 , 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 , 沿着祖先的足迹 , 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 , 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 , 延续着生命 。深入盐民的生活 , 她们生活朴素、勤劳、纯朴、善良 , 生产方式独特、原始 , 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 , 气壮雄伟 , 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 。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 , 房内钟乳晶盐 , 引入于水晶宫的世界 , 穿入于密密的的立柱之间 , 又是一种扑朔迷离 , 给人于无法想像的惊奇的感受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 , 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 , 登高俯瞰 , 盐井热气腾腾 , 盐田银光闪烁 , 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 , 美不胜收 。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製盐的全过程 , 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 , 纯朴的民俗 。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 , 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 , 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 , 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 , 带给人无法想像的惊奇 。保护措施目前 ,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 现在的年轻人不想从事这古老的製盐业 , 而想出去做生意或其它更挣钱的事情 , 製盐技术目前只有部分家庭在从事 , 做盐业的越来越少 , 有面临失传的危机 。盐井古盐田现仍是当地民众从事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 目前由于江水浸泡、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盐井古盐田的木质支柱受到损坏 , 每年澜沧江涨水时 , 受到江水沖毁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由于盐井古盐田处在陡坡下 , 存在有土石流将之沖毁的可能风险 。芒康县为了挽救这一独有的製盐业 , 己于2003年成立了盐井古盐田芒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 。由盐业加工户对立柱和晒盐场地进行了加固 , 搬迁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进行晒盐 , 由乡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 盐业加工户自己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保卫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