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 四 )


蒲松龄故居

文章插图
蒲松龄大事年表 清顺治七年庚寅(一六五0年》,先生十一岁,是年从父读,经史过目辄了,父蒲槃最钟爱之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一六五七年)先生十八岁,是年与刘孺人完婚 。清顺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年)先生十九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清顺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年)先生二十岁,是年与张笃庆、王鹿瞻,李希梅结“郧中诗社”,撰《郢中社序》。清康熙九年庚戌(一六七0年)先生三十一岁,是年应孙蕙聘,去宝应县署任幕宾次年辞归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年)先生三十三岁,是年后在同邑丰泉乡王家坐馆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一六七九年)先生四十岁,《聊斋志异》书成,自有序,同年去西铺毕际有家设馆执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一六八七年)先生四十八岁,秋应乡试,闱中越幅被黜,为文《责白髭文》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一六八八毛). 先生四十九岁,重修族谱,自有序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一六八九年), 先生五十岁,王士祯为《聊斋志异》 题七绝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先生依韵答之“誌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O年)先生七十一岁,是年援例岁贡生、并撒帐返里 。同年春,举乡饮介宾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已(一七一三年), 先生七十四岁,妻刘孺人卒,同年江南朱湘鳞为其肖像,自有跋 。清康熙五十四年己未(一七一五年)先生七十六岁,正月二十二日酉时,三月二十四日合厝村东妻刘孺人圹 。书馆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崑仑路旁、王村镇西铺村西铺大街 。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 。先生一生的职业是教书,他在其三十二岁时,应好友毕际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离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在此设馆教塾三十余载 。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撤帐归里田园,连续教了三十八年的书 。在漫长的三十八年中,先生凭着自己的才能,栖身于王村西铺的高墙内,寓居于毕家的松龄书院,领衔伴读在绰然堂,可以说,西铺是先生的第二故乡 。
蒲松龄故居

文章插图
蒲松龄书馆弹指三百余载,当年先生执教着《聊斋》的书院──“ 毕尚书府”,几经蹉跎岁月的风风雨雨,历尽沧桑,到文革时期一度破败不堪、面目全非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一九八五年以来,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区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加强蒲学研究,纪念一代文化伟人,相继拨款四十九万元,分两期工程对蒲松龄书馆进行了彻底修复,并作为淄博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来到蒲松龄书馆,踏上西铺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一条名曰:“松龄路”的新拓宽的长三百米,宽六米的高标準水泥路引我走向蒲松龄书馆 。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 。占地面积2 千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765平方米 。馆内共有大小建筑22间 。抬眼望,前门上横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牌匾,上书“蒲松龄塾馆”五个姿媚酋劲、超逸入神的镏金大字、熠熠放光,夺人耳目 。旁边则有社会各界损资碑记 。(左图为前门)拾级而上,进门向里走,迎面便是古朴宏丽的绰然堂 。原有牌额上题“绰然堂”三个隶书大字,落款崇祯甲戊白阳老人题(白阳老人即毕自严,该匾原件现存蒲松龄故居) 。它是幢三间高大的大厅房 。先生来到毕府,便选定了绰然堂设馆住教 。但见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端庄俏拔,气势壮观 。北房二间,东边暗间,作先生的写作和住宿的地方,着名《聊斋志异》及大量诗词皆出于此,中外间作为学生们肄业的课堂 。现有塑像来体现当时的情景 。身临其境,可以看到几个毕氏子弟正伏案忙于学业 。有的诵书、有的习字,还有的在沉思 。先生则侧耳倾耳,神态怡然 。绰然堂先生一生从教 。他经常结合幼年学生的接受能力,专意编写与教学有关的通俗读物 。如他在58岁时,编写了两部这样的书 。一是着《国小节要》,对当时塾馆所用的道德教材删繁就简,取其中精要缩编而成 。二是选编了《宋七律诗选》,对其教学所用的宋诗去粗取精,择选佳句,选择了22首作为学习宋诗用 。先生教书,有别于其他人多数的塾馆教书先生 。他厌恶旧式教学那种墨守成规的死记硬背,不满故弄玄虚的“师尊”,毅然与学生平等相处,诚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导学生刻苦攻读学业,又不压抑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纯洁童心 。正是这种实际感受,使他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绰然堂会食赋》 。赋文幽默,风趣,生动描述了孩子们每当吃饭时《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