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仝卜年题“成均耆英”匾额


清仝卜年题“成均耆英”匾额

文章插图
清仝卜年题“成均耆英”匾额【清仝卜年题“成均耆英”匾额】此藏品为清代文物 。木质,红漆金字 。匾心阳刻“成均耆英”行楷,题头右刻阳文楷书“恭祝大国博黄翁天池三兄大人 荣晋花甲”,左边落款阳刻楷书“赐进士出身 诰授朝议大夫知福建台湾府事加五级纪录十次愚弟仝卜年顿首拜 龙飞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冬月吉旦立”,钤朱白双印 。现收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清仝卜年题“成均耆英”匾额
馆藏地点: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文化艺术中心
所属年代:清
尺寸:长191厘米,高62.3厘米,厚4厘米
所属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
所属地区:福建厦门
文物介绍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件匾额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台湾知府仝卜年为黄天池题写的祝寿匾额 。匾为本质,长方形,四周凸起,红漆金字 。上款为“恭祝大国博黄翁天池三兄大人荣晋花甲”,写明受匾人的名字和年龄,中间匾文为“成均耆英”四字,讚誉黄天池是德才兼备,有成就,有智慧的六十岁老人 。下款为“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知福建台湾府事,加五级纪录十次 愚弟仝卜年顿首拜 龙飞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冬月吉旦立”,这说明题匾人仝卜年的身份、题匾时间和原因 。在落款下方还有印章 。匾字苍劲有力,显示题匾人深厚的书法功底,更体现出他对受匾人的尊敬之情 。仝卜年,时任福建台湾府知府,山西平陆县人 。幼年丧父,母亲为人纺织,他替人放牛,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仝卜年自幼喜爱读书,每次放牛经过学堂都不肯离去 。尔后学堂先生準许他免费读书,他勤奋好学,名列前茅 。有一次一位督学视察学堂出一上联“牛皮合鞭鞭打牛”,仝卜年很快对出下联“雕毛做箭箭射鵰”,督学十分讚赏;又出一联“白虎当道卧”,仝卜年答“青龙满天飞”,督学非常满意 。数年后仝卜年考中举人、进士 。先到福建惠安任知县,后任“台湾 府抚民理番海防粮捕通判” 。1684年,清政府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当年台湾民众的居所多为茅草房,最易引起火灾,常常是一家失火,百户遭殃 。为了防止火患,仝卜年出资募工,把大陆的砖瓦建房技术传授给台湾民众,此后岛内民居多改为砖瓦结构,这样既结实耐用,又保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仝卜年还走乡串户,了解民情,鼓励百姓开荒种地,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仝卜年升任台湾知府,他在任期间,修学校、建城垣,抚流亡,折疑狱 。为了发展台湾的教育事业,他多方筹资,兴办学堂,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免其学杂费,并对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和补贴,一时间,生员满堂,学子踊跃,学风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仝卜年还向台湾民众推广大陆的农耕技术,又把台湾的医疗技术带到大陆,密切了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係 。187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仝卜年积极调动台湾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抗英斗争,受到朝廷嘉奖 。仝卜年既是一位心繫国家和百姓的官员,也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家 。他一生作诗800余首,还以“太平闲人”为号撰文加入“红学”研究,写出一部《妙复轩评石头记》,为当时《红楼梦》的主要评本之一 。仝卜年赠送给黄天池这块祝寿匾是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匾额大致可分为堂号匾、牌坊匾、商家字号匾、文人题字匾和祝寿匾等 。清代,送祝寿匾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人们把做好的匾额用红绸包裹起来,以示吉祥 。送匾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热热闹闹送往受匾人家中,路上会受到民众围观与喝彩 。祝寿匾抬到受匾人的家里后,会被高高悬挂在厅堂中,老寿星对送匾人表示感谢,并款待抬匾的众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这件仝卜年题写的“成均耆英”匾,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既体现了古人的赠匾习俗,又反映出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亲缘关係 。见证了宝岛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