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 浦南镇


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 浦南镇

文章插图
浦南镇(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 浦南镇】浦南镇位于芗城区北部,九龙江北溪南岸,距市区中心18千米 。辖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鹰厦铁路、漳华公路过境,通水运 。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开漳陈元光墓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浦南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福建省漳州市
下辖地区:松州村、浦林村、吴浦村等
电话区号:0596
地理位置: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
面积:59.02平方公里
人口:30565人
方言:闽南语漳州话
机场:漳州机场(筹)
火车站:漳州北站漳州站漳州东站角美站
车牌代码:闽E
古代隶属:漳州府龙溪县
乡镇概况浦南镇地处漳州市区北部,因处九龙江北溪之南,故名浦南 。东邻长泰县,西连石亭镇,东南接龙海市,北与华安县隔江相望 。1995年,有46个自然村,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耕地19740亩;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果林场;有127个村民小组、13个居民小组;人口30565人,其中畲族1900人、非农业人口2642人;人口密度486人/平方公里;村(居)总户数6752户 。镇人民政府驻浦南镇府路1号,距市区18公里 。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 历史沿革浦南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府兵平蛮啸乱,就是从浦南香州(今溪园村)渡江,进军龙溪县 。唐景龙二年(708年)在浦南创办松州书院,系全国最早的讲学书院 。清代,驻有绿营旗,设检查站,称浦南汛 。浦南镇自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浦南水陆交通方便,集市繁荣,历史上是漳平、华安、安溪、长泰等地土特产集散地,尤以糖、纸为着 。清代设有闻名闽南的造纸坊 。集镇房舍沿江由东向南建筑,成方块状 。今浦南镇境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会稽郡,建安初年属会稽郡侯官县;三国时吴永安三年(260年)属扬州建安郡东安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隶属南安郡,境地属龙溪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建安郡龙溪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属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贞元初废丰州併入泉州(治在今福州);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境地属武荣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境置漳州 。其时,境地仍属武荣州龙溪县;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晋江),境地属泉州龙溪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属漳州,境地属漳州郡龙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境地仍属龙溪县;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迁于龙溪县凤高山桂林村(今属芗城区),龙溪县成为附廓县,境地属之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境地属南州龙溪县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境地属漳州龙溪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境地属漳州路龙溪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漳州府,境地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三、二十四都;清仍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三、二十四都 。民国元年(1912年)改漳州府为福建省西路道,龙溪县属之,境地属龙溪县第三区;民国3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14年废道,龙溪县隶属福建省;22年龙溪县属龙汀省;民国23年7月,龙溪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10月,改第六为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境地仍属龙溪县第五区(浦南区)的南洲镇(辖8个保)、沧浦乡(辖8个保) 。民国26年,境地仍属第五行政督察公署龙溪县 。1949年9月19日龙溪县城解放;20日龙溪县全境解放 。境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龙溪县人民委员会第五区;10月,龙溪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境地仍属龙溪县 。1950年4月1日,境地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溪县;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龙溪县第八区 。1956年,境地属龙溪县石亭区的浯仓乡、鳌浦乡、宏道乡、浦南镇;1958年撤区并乡,浦南镇属石亭乡;同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成立星火人民公社,境地属龙溪县星火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浦南镇属龙溪县浦南公社 。1960年8月,国务院批准龙溪、海澄合併为龙海县,浦南公社属龙海县 。1961年6月,浦南公社由龙海县划归漳州市(今芗城区),并析为浦南、浦林、石亭3个公社 。1967年6月,境地属龙溪专区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成立浦南、石亭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隶属漳州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浦南、浦林合併为浦南公社;1980年10月,漳州市革命委员会改为漳州市人民政府;12月浦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浦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10月,浦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镇人民政府 。1985年0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7月20日撤销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漳州市升为地级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设芗城区(以境内九龙江西溪别称芗江而得名),浦南镇属漳州市芗城区 。1986年,芗城区分为市区、郊区2部分,浦南镇属郊区 。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浦南镇陆路交通方便,鹰厦铁路隔九龙江沿北岸通过,公路通石亭、市区和华安,水路航运上至华安新圩,下通石码、厦门 。驻地设有邮电支局、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供销社、工商所、税务所;有浦南中学、浦林中学、17所国小和18所幼稚园;有2所卫生院和文化站、有线电视广播站 。镇东南园坑村附近的石鼓山有唐开漳陈元光将军墓,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内外同胞瞻仰拜谒的历史遗蹟 。有鳌浦大濑湖,其南岸边有一巨型五叠石,雕有清康熙侍郎蔡世远撰修的唐开漳陈元光将军古墓记 。行政规划浦南镇位于芗城区东北部,地处九龙江北溪下游 。东部与华安、长泰相邻,西接天宝林场,西南连后房农场和石亭镇,南部与龙文区交界,面积64平方公里 。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果林场,总人口29302人 。下辖地区浦南居委会、松州村、诗朋村、宏道村、吴浦村、东坑村、谢坑村、园坑村、渡东村、溪园村、蓬莱村、金沙村、后林村、浦林村、布坑村、浯沧村、福林村、浦南村、光坪村、双溪村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浦南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干部民众艰苦奋斗,努力拚搏,全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006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03亿元,比2005年增长9.6%;工业总产值10.1亿元,比增38.6%;规模工业总产值7.66亿元,比增65.1%;第三产业增加值1.13亿元,比增13.2%;固定资产投资额7730万元,比增4.9%;实现财政收入新口径1347万元(折企业税收2694万元),比去年同口径增长76.5% 。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 。主产水稻和甘蔗、竹笋、蘑菇等 。盛产香蕉、荔枝、文旦柚、芦柑、龙眼、橄榄等名果 。镇办工业有罐头厂、机砖厂、造漆厂、圆钉厂、橡胶製品厂、食品厂、农械厂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2.29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03亿元 。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先后完成对两条主干道省道西港线5.678公里和县道石天线浦南段6公里的拓宽改造工程,并对20多公里长的村道进行了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工业园区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增长 。同时,充分利用浦南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新的经济成长点 。2005年,松洲书院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罕见的民俗“浦南古傩”也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浦南古傩古傩是福建漳州浦南镇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全国範围内也属罕见,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傩共有两尊,一尊七品官,一尊书童 。以竹条为材料,用经纬线编成鼓形竹筐 。表演时,“七品官”手握“国泰民安”或“风调雨顺”的牌子,“书童”举着扇子,另有一“大头娃娃”在他俩之间蹦蹦跳跳,随着锣鼓的打击节奏且行且舞,做出各种夸张滑稽的动作逗乐民众 。浦南“大神尪”与台湾宜兰地区的“大神尪仔”在外形、製作方法和表演形式、功能作用基本相同 。因此,浦南“大神尪”对于研究我国傩文化、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及与闽台民间信仰渊源传承关係极具研究价值 。在保护计画中,到2010年,随着浦南“大神尪”影响进一步扩大,将设立浦南“大神尪”研究会,加强对台文化对外交流 。与此同时,召开海峡两岸“大神尪”文化交流研讨会,探讨“大神尪”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作用,进一步说明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陈元光文化公园陈元光文化公园位于芗城区浦南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陈元光及其主要部将墓葬群,松洲书院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蹟 。陈元光是漳州设府置郡的创始人,“开漳圣王”是后世对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的尊称 。“开漳圣王”文化内容涵盖陈元光及其家族和属下部将开漳建漳的历史,也包括从唐至今闽、粤、台和东南亚地区民众对陈元光的祭祀活动 。它是漳州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根基和核心,也是维繫海内外同胞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一种祖根文化 。2005年,浦南镇人民政府投资340万元对陈元光陵园进行较大规模地修缮 。2006年耗资35万元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赵立瀛对文化公园进行总体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8月23日承担陈元光文化公园总平面规划任务,由赵立瀛教授担任主设计师,对文化公园进行总体规划,整个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837亩,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主要建设内容涵盖:陈元光墓园及其开漳将士墓葬群、史迹纪念馆、商业街及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十景:“千秋高冢(陈元光墓园)、龙湖映月、沧海楼、榕荫广场(开漳历史陈列馆)、翠堤春晓、小瀛洲、柳岸澄湖、功德壁、遥参亭、公园大门” 。陈元光墓园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香客前来朝拜 。它的建成,将使陈元光文化公园成为集宗教朝圣、寻根谒祖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圣地 。松州书院、松州威惠庙松州书院,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的讲学之所 。《中国教育史》载,以书院为学校名称“其始于唐代丽正书院” 。据史料记载,芗城松州书院却比丽正书院还要早10年建立,因此松州书院应为中国最早的书院 。松州书院与松州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别具一格,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005年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州书院历代重修,一直保持前落为崇祀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威惠庙,后进为读书处的“庙堂兼书院”的特点 。至同治三年(1864年)于太平军入漳之役被烧毁 。后重建 。解放后利用为粮食仓库 。“文革”中破坏严重 。现书辽前殿莲花座尚存“宝右戊午(1258年)朝王会造”镌字 。莲花座下镌有“朝王会”会首名单 。如今,书院里,看似粗壮的房梁和房柱老化成不堪一击的朽木,在成群白蚁的吞噬下,个别中梁已经断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希望有关部门加紧筹集资金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洲书院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