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

文章插图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由金观源所着,这是一位美籍华裔医学家给您的临床忠告 。当一个人患病时,医疗干预并非都是必要或恰当的 。不恰当的医疗干预可以使原先的疾病“雪上加霜” 。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过度检测、过度干预的严重危害,包括药物毒副作用;当一些严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乃至癌症缠身时,急于对抗的心理也经常妨害与病“和平共处”战略的执行,导致疾病恶化 。此外,临床治病时,躯体的自我康复能力经常被忽略,套用各种自然疗法时则又缺乏谨慎 。纠正处置疾病的这些错误方法的对策,体现的就是“病得健康”的新理念 。每一个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一定要把握好21世纪就医的这一新理念 。它不仅能使自己驾轻就熟地配合医生正确的决策,而且可以不为各种“神奇”的医药广告所动心,不再在鱼目混珠的保健市场随波逐流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是国内第一部以系统医学观点表述疾病防治的科普读物,内容新颖有趣,文字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适合每一个关心自己健康的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 。
基本介绍书名: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282页
开本:16
品牌:科学普及出版社
作者:金观源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04660510, 7504660515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写到,在慢性病取代急性传染病流行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不仅都难逃病魔的威胁,而且还要遭受现代医学过度检测、过度干预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可能带来的“雪上加霜”的危害 。这已经引起全社会与医学界极大的关注,甚至有人撰文呼吁对医生说“不”,认为“这一个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得健康”新理念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介绍了“不被治疗干预所害”的一系列对策,寻求“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活着,要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作者简介作者:(美国)金观源 金观源,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系与心血管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9年移居美国,在威斯康新医学院放射系完成博士后 。曾任威斯康新州政府中医针灸顾问,美华学社(美国教授科学家学社)创会会长,旅美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会长 。现为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开放大学客座教授,是国内外系统医学和时间医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着作论文丰盛,代表作有《现代时间医学》、《临床针灸反射学》、《生物钟与健康》、《针灸与控制论》、《风靡世界的针灸之谜》 。媒体推荐人类不仅为疾病所苦,还为疾病的观念所困扰 。在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 。如果不改变疾病的观念,医学的进步将淹没在过度干预的洪水之中 。——金观涛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防範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副反应或併发症,以及不损伤患者本身的康复能力,系统医学提示临床医生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手段 。——凌 锋图书目录1健康:躯体的智慧 1内环境与稳态/2 2“拮抗装置”之谜/6 3强健的生命系统/9 4无奈的脆弱性/15 5被劫持的强健性/20 6里应外合的病因/22 7疾病定义的困惑/25 8健康状态/27 2与病魔抗争的谋略 1现代疾病的特殊性/31 2我的病,我做主/34 3寻求疾病动因/38 4倾听“第二意见”/42 5“三堂会审”来决策/44 6借鉴他人经验/47 7注重个体差异/49 8遵医嘱与临床依从性/52 9对过度干预说“不”/55 10谨防医源性疾病/58 11“是药三分毒”/60 12亡羊补牢的“吃与动”/64 13三级预防与先发制病/69 14防範疾病的反跳/71 15打破恶性循环/74 16冲出疗效瓶颈/78 17矫枉不过正/80 18与医生互动/86 3疾病自愈的神奇 1免疫:从天花到禽流感/90 2疼痛与镇痛/93 3止血与纤溶/95 4伤口修复与疤痕/98 5炎症与抗炎/100 6动脉的侧支循环/103 7肝与心脏组织的再生/106 8人体的自愈能力与促进自愈的手段/108 9针灸的独特作用/116 10妙招治眩晕/119 11胰岛素与老年痴呆症/121 12伤腿复原与再生医学/122 4过度治疗的陷阱 1医生罢工致社区死亡率下降——不是“黑色幽默”/126 2过度治疗的危害/127 3过度治疗的原因/129 4过多的临床检测/137 5筛检宫颈癌/139 6结肠镜与肠穿孔/141 7冠脉支架与冠心病/143 8脑血管支架与中风/145 9抗凝与防治出血/148 10甲状腺癌与放射性碘/150 11CT与癌症/152 12抗癌疗法的选择/154 13膝关节与腰椎手术/156 14滥用抗生素/158 15阿司匹林过量与流感/163 16接种疫苗的风险/165 17让人不安的安眠药/168 18令人抑郁的抗抑郁药/170 19不良的临床常规/172 5中老年人的求生对策 1老年人的“多米诺效应”/177 2老年患者的病情特点/179 3控制慢性炎症/181 4对抗氧化应激/183 5适宜处置退变性疾病/186 6“保健新十六字诀”/189 7基因预测寿命/197 8测算生物学年龄/200 9挑战人寿极限/203 6“与病长相存”的信念 1常存忧患意识/206 2“既来之,则安之”/210 3与慢性病“和平共处”/212 4久病成医/216 5长寿的“病秧子”/218 6癌症是慢性病吗?/220 7降血压=平常事/224 8关注肥胖一辈子/226 9在“鼾声如雷”的背后/229 10“好死”与“赖活”/232 11评估生活质量/235 12活着,才有希望/237 7回归自然的谨慎 1整脊、推拿的意外/242 2练习瑜伽术须小心/244 3运动的“双刃剑”/247 4气功的科学本质/252 5入静与“走火入魔”/257 6中药的返璞归真/260 7“餐桌保卫战”/264 8透视“洋补品”/268后记2012年2月12日,我正在为本书付梓做最后修改之际,国内家里传来噩耗,我的母亲以93岁高龄平静地在家中睡眠中辞世 。母亲毛瑞雯,浙江义乌人,生于1919年 。抗日战争期间,她作为一名护士,曾单独一人成功护送军队医院药品向后方的转移 。母亲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毕生与多种严重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1950年前后患重症肺结核,当时套用人工气胸的治疗方法,以牺牲一侧肺功能(肺硬化)的代价止住了频繁大咳血;1963年患泪腺癌,又以摘除一只眼球的代价战胜了癌症的转移;1970年后患更年期高血压;80岁高龄后得房颤与心功能不全;90岁后又开始老年性记忆力降低……但她从未退却,一方面积极治疗,另一方面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防治疾病的抵抗力 。在长期只有一侧肺与一只眼工作、生活的岁月里,她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照料、培养子女长大成人,甚至还要帮助照料孙辈;她一直到临终前不仅生活都能自理,还要为同龄的父亲读报 。有谁可以想像,母亲在长达近50年的时间中,每天用一块纱布遮盖住手术与放疗后始终未愈的眼眶伤口,并坚持每隔1~2天就要为自己换药,却从未抱怨,依然对自己的健康生活充满着信心与情趣 。母亲抗争病魔的经历,是各种慢性病人能够做到“与病长相存”,或者说“病得健康”的一个典例 。我之所以坚信许多慢性病的患者都有可能做到“与病长相存”,首先是受到母亲长期患病经历的启发 。母亲知晓我要写本书之后,不仅一直关注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而且还为我提供了她与疾病作斗争的各种体验,如在“‘三堂会诊’来决策”一节中关于她患泪腺癌的真实故事 。所以,本书的出版,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是对母亲平凡而伟大一生最好的纪念 。此外,我还要为本书提供例证的其他各位患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她)们中有的是我的亲人、亲戚、朋友,有的是我治疗过的病人,有的已经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有的却已不幸故世或付出了沉重的身体损伤代价 。后人将吸取他们的患病经历中所隐含的深刻医学教训,永远记住他们对医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金观源 2012年3月26日序言近年来,高科技的巨大成就不仅推动了医学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医学危机 。首先是对病人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的危害 。2011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刊文指出,冠脉支架、换膝手术,甚至是无所不在的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某些常规的检验与做法,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可能对病人健康有害,由此呼吁病人对医生说“不”,认为“这一个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其次是滥用药物的危害 。2011年9月,《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报告透露,死于药物滥用的美国人已多于死于车祸者 。这主要是因为,在医学药物化的今天,滥用处方药事件的持续激增,使得因麻醉剂(合法的或非法的)致死的美国人数字猛增,在2009年,这个数字为37485人,而同年因车祸丧生的只有36284人 。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向来被病人当作救星,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美国,竟然呼吁病人不要总是听医生的话,这是多幺的不可思议!一切药物的开发与运用,都是为了疾病的防治,竟然会成为“杀人”的工具,而且死于滥用药物的人数超过了车祸遇难者人数,这又是多幺的骇人听闻! 医生的误导、误诊、误治或药物滥用,可以使人死于无形之中 。这不得不使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已经患有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忧心忡忡:我们经常要看医生,天天要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是否也会有同样危险呢?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摆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没病的人自然要保持健康,有病的人也要寻求健康地活着 。医源性的副反应,可以使原有的疾病“雪上加霜” 。我们千万不能未被疾病所害,而受害于医源性原因 。这就是“病得健康”的追求 。疾病与健康,通常认为是身体状态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病了就不可能健康 。本书的书名之所以选择《病得健康》,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通过近10年的系统医学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于疾病的本质要重新认识,对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係也要进行系统分析 。如何理解“病得健康”?它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首先,疾病是绝对的,健康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西方有一个笑话,说一位老太太称讚她的家庭医生十分高明,每次看她时都能发现一种她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新病 。确实,没有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可以说自己永远或完全是健康的 。对此,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有病易,无病难” 。近年来系统医学的研究,已经提出可以把“健康”定义为机体功能或结构处于稳定的状态(稳态),所谓疾病则是由于维持稳态的机制出了问题,导致稳态的持续偏离 。但疾病发生后,通常有向两个相对方向变化的可能:或是好转与痊癒:或是恶化与蔓延,包括併发症的发生,最终导致死亡 。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病得健康,就是要努力使疾病向好的方向移动,而杜绝或预防向坏的方向发展 。其次,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生活 。当今的临床疾病谱正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即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转变 。纵观人类文明社会出现以后的整个疾病史,早期基本上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各种各样的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包括早期的肺结核、天花,2003年的SARS以及最近的新型流感 。随着医药的进步,特别是疫苗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把这些传染性疾病基本控制住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宣布,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 。当今社会慢性病患者在迅速地、显着地增加,对大部分国家来说,目前人体健康最大的威胁,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慢性病或老年病,虽不像传染病会瞬间爆发,人们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防範,但是一旦得了病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里治好 。因此,对于大多数慢性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如打“持久战”一样,要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 。第三,当无法通过简单的干预手段使疾病痊癒时,对于是否採取激烈的干预手段要慎重 。要考虑是否能与病“和平共处”,要避免因干预手段造成的疾病恶化或其他严重副作用(如医源性疾病);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时,机体也会受惠于某些疾病,如患某些传染病后导致的免疫力提高:还有“久病成医”的好处,如因为长期患病而增加了对疾病的“知晓”程度与行为预防知识,可以比别人明显减少受某些严重疾病威胁的机率 。总之,我们深信,疾病与健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仅大多数疾病会痊癒或受到控制,即使是不治之症,我们也有机会与它们长期共存,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我们提倡“病得健康”,是想告诉人们要儘可能地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身体!也没有谁会比你自己更关心你的健康!当患病的时候,你需要医生的治疗,是医生治疗的对象,也是疾病的载体,更是康复的主体,无论採用何种医疗干预,都必须通过你的身体、你的康复能力来实现 。所以,能否早日痊癒,能否与病“和平共处”,能否避免医源性疾病,都离不开你对疾病的理解,离不开你自己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你的角色与医生同等重要! 让“病得健康”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 金观源 2011年12月 于美国密尔沃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