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小说


身边小说

文章插图
身边小说【身边小说】身边小说是一种小说创作倾向 , 是流行于“五四”时期的一种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从艺术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写实和浪漫抒情两类 。取材的自我经验性 , 小说人物的凡俗化、类型化 , 叙述立场的平民化 , 是其主要特点 。20世纪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 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个人化写作与身边小说有直接的渊源关係 。身边小说大胆地自我暴露和自我表现的先锋姿态 , 为重铸民族性格 , 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资源 。
基本介绍中文名:身边小说
出现时期:现代
出现地点:中国
代表:张资平、郁达夫、郭沫若等
产生背景创造社同人所谓的“身边小说”是郑伯奇在评论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张定璜等创造社同人的小说时首先提出的 , 称他们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寄託小说 , 一类是身边小说 。在谈到郭沫若的小说时 , 郑伯奇解释说 , 身边小说就是“自己身边随笔式的小说” , “在后一类中(即身边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而比较客观化的 , 像《落叶》《万引》《叶罗提之墓等》 , 但依然是抒情的色彩很浓厚” 。艺术特点小说特点归纳起来 , 身边小说具有如下特点:其一 , 写作家自己的经历 , 这当然不等于真人真事 , 但其中必有作家实际生活的影子(即比较客观的) , 或写作家的情绪、心境 , 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其二、与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现代主义以前的经典小说不同 , 身边小说不注重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 , 是“随笔式的” 。其三、不管是以较为客观的第三人称还是较为主观的第一人称来写小说 , 都必须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 所抒之情留学时期多表现为“性的苦闷” , 归国以后多表现为“生的艰难” 。另外 , 创造社同人的“身边小说”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日文的“私”译成汉文即“我” , 私小说又译:自我小说) 。私小说有自己一套理论 , “‘我'就是一切艺术的基础” , 应该“把这个‘我'不用假託而朴素的表现出来” , 强调尽情地表现、抒写、暴露作家的自我——自我的经历、情感以及隐秘的心理 , 因此 , 在写性的苦闷时 , 喜欢写变态性心理、性慾望、性幻想 , 带“丑恶暴露”的色彩 。艺术风格与文学研究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写实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 创造社同人的身边小说以弘扬自我的浪漫主义风格格外引人注目 , 但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受到世纪末种种流派的影响 , 主要是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们与表现主义主张的直接表现自我、表现生命的内在律动的思想心有灵犀 。郭沫若在一封与宗白华的通信中就明确地说“诗的主要成分总要算是‘自我表现'” 。创造社的理论家成仿吾的言辞更为激烈:“再现没有创造的地步 , 唯表现乃如海阔天空 , 一任天才驰骋 。”郁达夫则以自己的创作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表现主义的理论 , 为他带来声誉也带来诋毁的“自叙传”小说 , 其实就是他“自我情绪”的表现 , 郭沫若式的激情、郁达夫式的苦闷都从表现主义的河堤上找到了喷泻的决口 。当然 , 创造社同人对表现主义的青睐也并非空穴来风 , 卢梭的“返回自然”说就是其理论后援 ,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包括性慾)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成了他们对抗陈腐、虚伪、做作的锐利武器 。他们的身边小说以赤裸裸的内心披露 , 不加掩饰的个人隐私 , 使“假道学假才子们”感到“作假的困难” , 而其深远的意义则在于捣碎加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桎梏 , 正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价值与欲望 , 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 ,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 , 为道而存在 , 为父母而存在的 , 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创造社同人的身边小说又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 , 反对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 追求“美” 。成仿吾的话很有代表性:至少我觉得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 , 专求文章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 。而且 , 一种美的文学 , 纵或他没有什幺可以教我们 , 而它所给我们的美的快感与慰安 , 这些美的快感与慰安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更新效果 , 我们是不能不承认的 。这种“美”在文学中则表现为真实的情感 。郭沫若说 ,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的”;成仿吾说:“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 , 情感便是它的终始” 。但创造社同人追求的真情之美与后来京派文人追求的“纯正的文学趣味”有所不同 , 在他们笔下流露出颓废的美、感伤的美、忧郁的美、病态的美 , 当然也有激越飞扬之美(如郭沫若的诗) , 他们的身边小说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冲破种种清规戒律 , 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情绪的变幻纵情抒写 , 忠实于自我忠实于美忠实于情感 , 在苦闷哀怨中折射出时代的灰暗色彩 。代表作家创造社同人受到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的薰染 , 借鉴日本私小说的技法 , 把作家的自我视为作品的中心 , 描写自我的经历、抒写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欲求与冲突 , 以感伤的情调、抒情的风格、浪漫的气息、夸饰的苦闷拨动了众多叛逆的渴望自由的男女青年的心弦 。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陶晶孙、成仿吾、周全平、倪贻德、滕固等以各自不同的身世与经历为素材 , 为他们各自塑造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文学形象 , 抒写了生活在20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之苦闷及其根源:不甘于沉沦与颓废 , 渴望进取 , 渴望有所作为 , 但又只是飘零落魄的“零余人” 。代表作品郁达夫等人的作品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血泪》《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离散之前》《秋柳》《烟影》等身边小说 , 不管主人公是“我” , 是Y , 是于质夫 , 还是文朴 , 写的几乎都是自己的经历或心境 , 在一组组流动的画面中 , 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面容清瘦、身材单薄的忧郁青年 , 在异国他乡饱尝弱国子民的屈辱 , 回国后又处处碰壁 , 于是 , 在心理和生理的苦闷的煎熬下 , 他颓废 , 软弱 , 变态 , 经常出入妓院 , 但酒色也无法消除他的苦闷 。同时 , 他又侠骨义肠 , 他同情、帮助妓女、车夫、女工 , 在自嗟自怨中哀叹着别人的不幸 。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有《未央》《残春》《阳春别》《落叶》《漂流三部曲》和它的续篇《行路难》等等 , 其共同的男女主人公是爱牟及其日籍妻子晓芙 。留学生爱牟 , 有民族感 , 有爱国心 , 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生活困顿 , 靠不稳定的稿费为生 , 常面临断炊的尴尬 , 不得不与圣洁善良的妻子分离 , 过着有家不能归有妻不能爱的漂泊生活 。在日本受歧视 , 回国后在社会上又遭受排斥 , 作者把个人命运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描写 , 从而再现了那个动荡的令人苦闷的时代 。陶晶孙的身边小说显示出与郁达夫、郭沫若完全不同的风格与趣味 。从十岁起就在日本上学的陶晶孙日文程度比中文还好 , 能直接用日文写作 。他是创造社中唯一公开标榜“一直到底写新罗曼主义(通译:浪漫主义)作品者” 。异国的情调、独特的结构、片段式的情节、浪漫的风格、抒情的色彩使陶晶孙的小说呈现异样的风采 , 《木犀》《音乐会小曲》最能体现这一风格 。他的作品主人公名字不一 , 有时直称晶孙 , 他们在上流社会的优裕生活中追求爱 , 享受爱 , 或因失去爱而苦闷伤神 。爱与金钱是陶晶孙作品的两个支柱 , 没有郭沫若、郁达夫式的家国之忧、生计之难 。中途加入创造社的新进作家倪贻德具有郁达夫式的感伤 , 有小说集《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 他的身边小说或写家世的败落(如《零落》) , 或写飘蕩生涯中的情爱生活 , 尤其是对旧情人难以释怀(如《江边》《下弦月》《寒士》等) , 有时带点低调的愤慨 。还有一个风格酷似郁达夫的是文学研究会的王以仁 , 生前仅有小说集《孤雁》 , 由各自独立的六个短篇构成一个中篇 , 写穷困愁苦中的性苦闷和性幻想 , 流露出对肉慾的焦急渴望 。滕固追随郁达夫、郭沫若写弱国子民的屈辱与性的苦闷 , 有《壁画》《银杏之果》等 。张定璜的《路上》一反常态 , 忧郁的主角变成女青年 。白采爱写变态性心理 , 他的主人公不是偏执狂就是被虐狂 。叶灵凤也喜欢写性的变态心理 , 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 。在创造社同人的身边小说中 , 张资平、周全平、成仿吾、郑伯奇的写实倾向较为明显 。张资平的创作可以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时期 , 前期的“自我小说”以青年知识分子求学、恋爱以及走上社会之后的经济拮据为题材 , 反映了五四时代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要求 。其身边小说的发轫之作是《约檀河之水》 , 长篇《沖积期的化石》描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韦鹤鸣的求学经历及其对现实的不满 , 《植树节》《百事哀》《冰河时代》写动荡中的小知识分子(教员)捉襟见肘、衣食无保的悽惨生活 , 具有身边小说特有的灰暗忧郁的色调和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进步倾向 。后期创作以192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飞絮》为起点 , 专写三角、四角恋爱 , 一时迎合了社会大众对恋爱和性的猎奇心理 , 成为拥有大量读者的畅销作家 , 但因其艺术上的粗製滥造 , 思想上平庸媚俗而遭到遗弃 , 鲁迅把《张资平全集》及其“小说学”的精华 , 概括为“△” , 形象地表明这个缺乏更高追求的三角恋爱小说家思想的贫乏 。成仿吾《一个流浪人的新年》《灰色的鸟》《牧场》以青年的出国求学、恋爱婚姻为题材 , 较为注重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周全平《呆子和俊杰》《苦笑》《中秋月》写正直的小人物到处碰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