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篇章 渔父


《楚辞》篇章 渔父

文章插图
渔父(《楚辞》篇章)《渔父》出自《楚辞》 , 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 , 屈原之所作也 。“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 , 政治上被迫害 , 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 , 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 , 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 。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 。主张各异 , 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 , 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
【《楚辞》篇章 渔父】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亦反覆的论证 , 认为是屈原作品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 , 《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 , 《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 , 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 , 不必独醒高举 , 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腹中” , 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 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採用对比的手法 , 主要通过问答体 , 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 , 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 , 以渔父结尾 , 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 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渔父
外文名称:Fisherman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楚辞》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屈原,一说为战国期间的人所作
作品原文渔父屈原既1放 , 游于江潭 , 行吟泽畔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2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3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4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 何不淈5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举 , 自令放为7?”屈原曰:“吾闻之 , 新沐8者必弹冠 , 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 , 受物之汶汶11者乎?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12之白 ,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3而笑 , 鼓枻14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15 , 可以濯16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足 。”遂去18 , 不复与言19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既:已经 , 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 , 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 , 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说文》:“淈 , 浊也 。从水 , 屈声 。一曰滒泥 , 一曰水出貌 。”6.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 , 饮也 。” 醨(lí):薄酒《说文》:”醨 , 薄酒也 。”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 , 有贬意 , 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 , 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 , 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8.沐:洗头 。《说文》:“沐 , 濯发也 。”9.浴:洗身 , 洗澡 。《说文》:“浴 , 洒(xǐ)身也 。”洒 , 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 , 汉水的支流 , 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 , 亦名《孺子歌》 , 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 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16.濯:洗 。17.缨:系冠的带子 , 以二组繫于冠 , 在颔下打结 。18.遂去 , 遂:于是 。去:离开 。19.不复与言 , 复:再 。白话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 , 在沅江边上游蕩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 , 面容憔悴 ,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幺 , 为什幺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 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 ,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骯髒 , 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 大家都迷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幺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 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幺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 , 微微一笑 , 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 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 , 不再同屈原说话 。创作背景《渔父》的写作背景 , 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 , 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 , 屈原遭到流放 , 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 , 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 , 诗人心情忧愤苦闷 , 来到汨罗江畔 , 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 , 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 。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作品赏析《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 , 结尾写渔父 , 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採用对话体 , 多用比喻、反问 , 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 , 在楚辞中 , 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问答体 , 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 , 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 在文体演变史上 , 《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在第一部分中 , 屈原开始露面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 , 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 , 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 , 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 , 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在这部分中 , 渔父上场 , 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 , 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 , 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 , 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 , 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问 , 引出屈原的答话 , 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即自己与众不同 , 独来独往 , 不苟合 , 不妥协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 , 渔父提出 , 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 , 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醨” , 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 , 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 , 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位隐者 , 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 吾将从彭鹹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 , 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捨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 , 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 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 , 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 渔父“莞尔而笑” , 不再答理屈原 , 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 “鼓枻而去”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 , 他不愠不怒 , 不强人所难 , 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他唱的歌 , 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 , 也称《沧浪歌》或《孺子歌》 。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 , 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 , 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 , 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 。从全篇结构来说 , 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 , 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 。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 。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 , 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準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 , 而与此同时 , 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 , 从文学上溯源 , 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后世影响屈原的《渔父》与楚辞中的其它作品中的宏大的神仙世界相比 , 其艺术成就相对是逊色的。幻想的神话世界无疑蕴含了一种浪漫主义 , 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 。相比之下 , 屈原的《渔父》更具说理成分而大大减弱了艺术性 。这与屈原表达的“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腹” , 也要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主旨密切相关 。但如果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而言  , 《渔父》对中国诗歌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 , 就一点也不能小视了 。必须注意到《渔父》中有两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  , 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是清浊之辩既梦与觉 , 二是渔父意象 。《渔父》中有关清浊、梦觉的辩论 , 是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表述之一。这就是以“梦”与“觉”对应 , 以梦为梦化、为迷醉、为浊、为醉;以觉为醒悟、为生觉、为苏世、为独醒 , 喻指精神的醉和醒悟 。这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清官思想的源头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屈原把自已政治上的不得势 , 归于自已“清”与“醒” 。因为独”清” , 独“醒”而被流放 。屈原在这里显然表达出已超出了万物的思想观念达到道的境界 , 採取的是十分明显的黄老道家入世观念 , 矛头指向的是当下的 , 现世的 , 此岸的政治;而渔父所言: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 , 自令放为?”虽然也并没有超出这种入世情怀 , 但却具有明显的老庄道家情怀为屈原指出了一条现实超脱的道路 。《渔父》之后 , 清官与清流思潮 , 基本上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 历代文学大多鲜有出其窠臼者 。而后世中以渔父为艺术“原型”触发情思的诗作多 , 从王维的“竹喧归烷女 ,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 到李白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江雪》) , 到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 , 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以至于张志和的《渔父》词 “青箬笠 ,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虽手法不同 , 情趣各异 , 却都是从楚辞“原型”的深根上勃发出来的 。更值得一提 , 一代大文豪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 与客夜饮归途 , 乘醉吟出“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 , 来表达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 。所有这些诗句都非抗争的姿态 , 都非追问的姿态 , 而使原本楚辞中“渔父”的形象逐渐的走向了内敛 , 来抒发作者心中那位独特的渔父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 战国时期楚国人 。名平 , 字原 。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 。对内主张举贤授能 , 修明政治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被谗 , 遭放逐 。楚襄王时再遭谗毁 , 迁于江南多年 , 后见楚国政治腐败 , 无力挽救 , 怀着深沉的忧愤 , 自沉于汨罗江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传说屈原于农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 , 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中的《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