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

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一首示子侄》 , 收录于《白鹤堂文集》 , 为清代彭端淑作品 , 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 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 , 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 , 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 , 作者见状 , 甚为忧心 , 急而训之 , 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 , 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 , 只有通过主观努力 , 才能有所成就 。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係并非一成不变 , 而可相互转化 , 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平庸与聪明的关係也可转化 , 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 。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 , 富者一直想僱船而不能实现 , 贫者苦行一年而返 , 说明天下无难事 , 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 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 。结尾指出 , 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 , 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 。全篇採用以虚带实 , 就实论虚的写法 , 两僧对比 , 例证生动 , 观点鲜明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为学一首示子侄
创作年代:清
作品出处:《白鹤堂文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彭端淑
作品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1 , 不逮人也;吾材之庸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 久而不怠焉 , 迄乎成 ,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 , 倍人也;吾材之敏 , 倍人也2;屏弃而不用3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4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 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5:其一贫 , 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 ,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7?”曰:“吾一瓶一钵足矣8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9 , 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 贫者自南海还 , 以告富者 ,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 不知几千里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是故聪与敏 , 可恃而不可恃也 ,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 自败者也11 。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 , 自力者也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资:天资 , 天分 。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 , 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 。卒:终于 。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 。恃 , 凭藉、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 。买 , 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 。顾 , 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 , 表示肯定 , 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白话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 , 那幺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 , 那幺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 , 那幺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 , 那幺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 , 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 , 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 , 等到学成了 , 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 , 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 , 却不努力去发挥 , 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幺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 , 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 其中一个贫穷 , 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 你看怎幺样?”富和尚说:“您凭藉着什幺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僱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 , 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藉着什幺去!”到了第二年 , 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 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 , 不知道有几千里路 , 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 ,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 , 聪明与敏捷 , 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 , 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 , 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 , 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创作背景清代乾嘉时期 , 学者们潜心问学 , 不务声名 , 治学严谨朴实 , 形成一代学风 。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 , 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 , 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 ,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品鉴赏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 , 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也是如此 , 只要脚踏实地去学 , 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 , 不通过学习 , 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 。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係之后 , 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天资不高 , 才能平庸的人 , 只要勤于学习 , 久而久之 , 也能有所成就 , 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 , 才能出众的人 , 如果自暴自弃 , 不学无术 , 也将与昏庸者为伍 。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慧型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 , 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 。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 。”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 , 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 , 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 , 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 , 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繫 。有志者事竟成 , 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 , 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 。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 , 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 , 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僱船前往 , 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 , 终未能达到目的 。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 。所谓“立志” , 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 , 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 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 。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 , 构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 , 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 , 犹如一则寓言故事 , 虽然平易简单 , 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 , 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 , 昏庸也不可限 , 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 。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 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 , 劝人以学 , 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 。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 , 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 , 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 , 可变的 。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係立论 , 反覆辨难 , 说理明白 , 使读者信服 。蜀僧的一贫一富 , 贫者仅恃一瓶一钵 , 富者可以买船而下 , 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 , 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 , 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文中多用偶句 , 如:“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 , “聪与敏 , 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 , 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 , 只是娓娓道来 , 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 , 语重心长 , 切合题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