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重阳节( 二 )


潮汕重阳节

文章插图
登高《澄海县誌》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 。’”这天 称为重阳节,是因为《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日、月俱为“九”数,两阳相重,又称为“重阳” 。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 。有关登高缘因,人们社撰了 这样一个传说 。《续齐谐记》曰:东汉时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 游学多年 。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有大灾 。你可速回家,让家人皆準备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繫于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 。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从师傅所嘱,令全家登 高 。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猪、羊、牛均已暴死 。费长房闻讯说: 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 。这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 赋上新气息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 。当此之时,邀请三四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 。那 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清乾隆《揭阳县誌》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 。是日,儿童多放纸鸢(即放风筝) 。”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 。有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 。”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 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 。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动 。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 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 。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 种图案 。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蜒等动物造型 。重阳糕重阳吃“重阳糕” 。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菊花餐重阳节古称菊花节 。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 。下载 (45.99 KB)
潮汕重阳节

文章插图
菊花养生餐2009-10-26 10:53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 。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 。故古人讚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其它信息仙翁庙圆梦在澄海县境北端与饶平县交界处,有一座海拔500多公尺的莲花山,五峰高耸,形如莲花 。山巅有一座仙翁庙,每年农曆九月初九日,这里时兴“圆梦”民俗 。相传这座庙里的仙翁能示人以梦,预卜人之休咎 。重阳节正适逢仙翁诞辰,据说这一天“圆梦”最灵验 。重九前之一夕,各地善男信女都备带香烛供品,登莲花山卜梦圆愿 。登山圆梦的人须心正意诚,才能得好梦兆 。从农曆九月初一日起便要戒荤用素,止房事净身;九月初八日登山前必用井心水伴石榴花枝净体,穿新衣服 。登山祭拜仙翁后,当晚需露宿于仙翁庙外的大石块或山坡地上,入睡受仙翁示梦,晨起拜谢仙翁而回 。梦兆是人们原始信仰之一种,被当作是事物发生前或结果的预报 。但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往往像猜谜一样,把梦中显示的情景当作谜面,预报的结果要像谜底一样另作一番别解 。例如梦见在路上拾到金银财宝等东西都被当作坏事;相反在梦中踩到一大堆粪便就认为能获得财利 。由于这种心态的支配,这些善男信女到仙翁庙圆梦,不管梦见什幺,都会往好处去猜想 。不灵验则归咎于心未正意未诚所致,因而使这一民俗久传不衰 。澄海人历来把“海底捞针”的民间故事传为仙翁庙圆梦的佳话 。相传清康熙辛卯年(1711年),澄邑苏湾都秀才陈春英将赴乡试,诚恐怀才不遇,于重阳节日往仙翁庙圆梦,梦中仙翁示语曰:“此科得中,正如海底捞针 。”春英一觉醒来,反覆斟酌,大失所望,郁郁不乐,想改变主意不去赴试了 。科期将近,秀才们都认为春英才学过人,错失良机太为可惜,遂邀他同往,春英只得勉强成行 。赴省城应试,行装不免要收拾一番 。贤淑的妻子为他缝补衣衫时,叫春英取来插在门扇上的针 。这根针恰好插在门联“韩潮”“苏海”的“海”字上,他蓦地悟解了仙翁示语,高兴得跳起来说:“佳兆、佳兆!” 这一年,陈春英果然中了解元 。自此重阳节登莲花山圆梦的人更不胜数计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