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往今来“河之城”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之最( 二 )


民间传说,就因为西施倾脂于这条河,所以这一带河水清澈,生长在这里的人,也个个眉清目秀 。近代,倾脂河两岸人家多跨水为阁,作为妆楼 。外地来的游客,或在岸边或坐小船穿阁而过,看到阁上红窗画槛,水面帘影人影,与在微风中的落花相映,亦成倾脂河畔一景 。
倾脂河最后的浪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为“深挖洞”利用市河做人防工事时被填没 。
在老城区的东部和西南部,曾有两个古湖泊 。东部的湖泊,古代时面积很大,至现代位置仍在勤俭东路至中山路、环城东路至秀州路之间,这就是曾与南湖、西南湖、湘家荡齐名并称的天星湖 。
天星湖在唐初《吴地记》中就有记载,名天心池 。嘉兴历代地方志都说天星湖是秦始皇发囚所掘,湖中不生水草,水极深,大旱不干,冬天也不结冰 。
另一在西南部的湖泊,即是以“范蠡泛五湖,从此发棹”而闻名的范蠡湖 。湖边有金明寺、范蠡祠、西施妆台等古迹 。明代有人考证,南湖只是范蠡湖的一部分,可见那时湖之大 。传说西施曾把脂粉水倒进了湖中,湖中遂产“五色螺” 。
到清末,范蠡湖湖面虽然缩小了许多,但还“周约二十亩” 。当时,天星湖和范蠡湖一样,都与市河相连接,是市河水系的组成部分 。
采访人员半个世纪后查看1947年出版的《嘉兴导游》手册,读到天星湖和范蠡湖都作为名胜古迹,向全国推荐,不免恍若隔世 。要知道天星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水面不断缩小,最终干涸填平成了住宅区,而今天又有多少嘉兴人走进南湖大饭店时能够想到这里曾经是天星湖?
同样,范蠡湖虽成了一个封闭的水塘,但这毕竟是老城区的最后一汪绿水,作为吴越文化的象征,作为禾城历史上最久远的文物古迹,能保留至今,亦是十分不易 。
所以,作为市重点文保单位的范蠡湖,自然是禾城人最引以为豪的风景名胜之一 。
如网的市河,串起家家户户,人们的欢乐也与水一起互动 。清代有一本专门记载嘉兴风土人情的笔记,叫《古禾杂识》,其中有一条:“三月间桃花水发,五月间黄梅水发,鱼皆逆流而上……”说的是:鱼来了,一觉醒来,水面上浮满了鱼 。
男人们穿短裤衩,下到水中用淘米箩、竹篮,往水中猛捞游到跟前的鱼儿 。女人、孩子们站在河埠上,兴高采烈地指点着,脚前的面盆拎桶里,游动着刚捕获的各式小鱼,邻居间还不断地打探:抓到几条了呀 。这个场景,随着市河的消失而消失了 。
但令人骄傲的是,嘉兴的市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金鱼的地方!
据明崇祯《嘉兴县志》载,五代后唐秀州刺史丁延赞在嘉兴育子弄以西的爽溪一带,发现了“金鲫鱼”,就专门筑池,放养这种鱼 。经过培育,就形成了现在的金鱼 。
追忆逝去的市河,实在让人痛苦 。每每走在韭溪、倾脂河、锦带河这些市河的遗存上,采访人员内心总在试问:市河还会在老城区里重新流淌吗?如果把这些市河保存下来,禾城会是怎样一番景色?由水文化派生而成的市河文化、河埠文化、桥文化、船文化等等,将会多么灿烂,多么的令人目不暇接!
目光又转到新出版的嘉兴市区地图上,随着禾城的发展,原本远离市区的穆河溪、新塍塘、海盐塘、长水塘等原来的大河大塘,与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一起,都已成为新市区里的市河 。随着市区旧城改造工程的进展,北丽桥堍与大运河比肩相邻的月河历史文化街区已初露端倪,古老的月河两岸即将重现清明上河图般的风貌 。
是啊,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已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包袱,而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无价之宝 。就像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失去过,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