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仇英绘画作品 浔阳送别图


明代仇英绘画作品 浔阳送别图

文章插图
浔阳送别图(明代仇英绘画作品)《浔阳送别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 。该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
【明代仇英绘画作品 浔阳送别图】该画画面主体部分描绘舟泊江畔的情景,面以青绿山水作为主调,工细的人物穿插其间 。山石无皴法,仅以勾着色近用草绿,渐为石绿青,水均作白一鳞纹,虽山勒略为板重,却表现出精装饰之美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浔阳送别图
作者:仇英
创作年代:明代
画作类型:水墨画
材质:绢本
规格:纵33.6厘米,横399.7厘米
现收藏地: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别名:琵琶行图
画作内容
明代仇英绘画作品 浔阳送别图

文章插图
浔阳送别图该画描绘白居易骑着白马到浔阳江边送客,忽闻琵声,主人下马,归舟不发麵二舟并列,一舟华丽肃当为白居易送客之行舟一小舟隐约于山石树丛徽露船头,应是商人之妇船 。远处是开阔的江面,投射在江心,一片静谧寂画面上群山及远处的村隐没在山岚夜雾间,林木由黄转朱,正是秋天景色 。卷尾款“实父仇英制” 。创作背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一次秋晚送客浔阳(今江西九江)江头,从邻舟上隐隐约约传来忧怨哀楚的琵琶声,寻问得知弹奏者为旧日长安琵琶歌女,故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叹,写下长诗《琵琶行》 。该画是仇英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诗意为题材而创作的画作 。艺术鉴赏主题画面表现浔阳江边自居易登舟探访琵琶女的情景画面场景空阔,人物穿插其间 。细緻的笔法、鲜丽而蕴润的色彩和装饰性的绘画语言,使画面瀰漫着梦幻般的诗意 。
明代仇英绘画作品 浔阳送别图

文章插图
浔阳送别图造型该画中山石,水云,树木的造型都具有工艺装饰性 。以意象造型,不受真实的物象限制,追求主观装饰美感 。画出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 。最具特点的是山石的造型,山,石的外形概括简练,不追求雄强险峻,而是以平实的线勾出轮廓,山石结构的表现没有繁複的皱擦,只是简练的勾线填色,表现山石结构的线平直,排列规则而有秩序,许多山石上是用等距离的线勾画结构,具有平面性特徵,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构成感和装饰感,与真实的山,石和古代绘画中的山石都有极大不同水,云的造型以柔美顺畅的曲线造型,具有明确清晰的结构,表现出了云的飘逸舒捲,水的流畅恬淡树木的造型奇特,追求美感的表现,枝干叶片更是符号化,不同的树以不同的线型笔法来画,各具面貌,表现出装饰美 。技法该画继承了早期绘画以线构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徵採用勾线填色的形式,笔法简洁,山石的结构用线勾出,以中锋用笔,线的粗细转折变化微小略施敏擦:不用细被,以平涂法填色,略加渲染,呈现平面性的工艺装饰美 。树木枝叶勾勒精细,画法多样,双钩、夹叶、点簇并用,表现出精细的工艺装饰美 。该画保存了唐代金碧山水的特色;山石无皴法,仅以勾勒;着色近用草绿,渐为石绿及石青,水均作鱼鳞纹,虽山石勾勒略为板重,却表现出精妙的装饰之美 。该画以青绿山水作为主调,工细的人物穿插其间 。仇英所作青绿山水,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院体的“青绿巧整”,格调细润,风骨劲峭,色彩鲜丽 。所画人物,造型準确,体态生动,神情刻划细腻,表现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徵 。名家点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宗贤:该画面场景空阔,人物穿插其问 。细緻的笔法、鲜丽而蕴润的色彩和装饰性的绘画语言,使画面瀰漫着梦幻般的诗意 。由此图可见仇英师赵伯驹、刘松年青绿山水画法而有所创新的风格特徵 。重要展览2013年12月1日,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绘画名品700—1900”展览,展品包括《浔阳送别图》 。作者简介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 。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 。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 。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 。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崑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 。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併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複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 。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 。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 。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