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移民


火星移民

文章插图
火星移民【火星移民】火星移民(Mars immigrant ;Mars immigrants)也称火星人 , 是指美国《宇宙学》杂誌2011年1月13日前报导的、人类有望在20年后就可展开私人赞助的火星单程之旅而移居火星的人;最新动态是荷兰“火星一号”公司2013年12月10日宣布 , 正式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展开合作 , 委託他们设计火星探测器和一个通讯卫星 , 但不包括生产製造;这一计画于2018年发射的任务将实践一些载人登入的技术 , 并试验在火星表面取得水源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设计机器人着陆器 , SSTL公司将设计通讯卫星 , 用于视频、数据的传播 。
基本介绍中文名:火星移民
外文名:Mars immigrant ;Mars immigrants
也称:火星人
报导时间:2011年1月13日前
登火计画2010年 , 美国总统贝拉克·欧巴马在佛罗里达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宣布新太空探索计画 , 希望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太空人送上火星 。根据新计画 , 美国政府将在太空梭编队退役后邀请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太空探索 , 研製运载火箭等太空运载工具 。2013年 , 荷兰非营利组织“火星一号”推出单程前往火星移民的“火星一号”计画 , 引起争议 。该机构负责人巴斯·兰斯多普接受新华社采访人员专访时坦承 , 其发起的移民火星计画也许不能如期实现 。有人认为 , 荷兰组织“火星一号”招募“火星移民” , 虽被媒体质疑该项目有诈欺嫌疑 , 起码是个美好想像 。其实现有航天技术登入火星并不难 , 难在对火星环境的改造 。NASA在小布希总统时期曾制定了载人登入火星计画 , 时间是2030年前后 。而私营组织带领人类移民火星 , 怕是至少也要2050年 。移民名单主办方日前公布了从数十万报名者中第三轮选出的百人候选名单 , 其中男女各半 , 来自美、欧、亚、非、大洋洲的分别有39、31、16、7、7人 。候选者中包括科学家和学者 , 以及那些爱好天文、追求极致和勇于冒险者 。有4名华人入围100人候选名单 , 他们是中国的李大鹏和林晓霞(Xiaoxia Lin音译) , 美国华裔女子边思恩和英国华裔女性麦琪·刘(Maggie Lieu) 。招志愿者2011年美国志愿者甘愿被“流放出地球”2011年 , 美国《宇宙学》杂誌称 , 人类最快在20年后就可以展开私人赞助的火星单程之旅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德克·舒尔茨·马库赫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建议美国宇航局(NASA) , 最好由两名60来岁的太空人充当“先行者” , 乘坐单程太空船飞往火星定居 。他们可将太空船作为“生活舱” , 由地球定期传送补给物品 。
火星移民

文章插图
火星移民美国《宇宙学》杂誌对此建议做了报导后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 至少400名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和杂誌社取得联繫 , 表示愿意充当首批有去无回的“火星移民” 。杂誌主编陶拉娜博士说:“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恶作剧 , 但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邮件 , 一些志愿者甚至还详细列出了他们的理由和资格 , 我们才意识到他们完全是认真的 。”据悉 , 这趟火星旅行没有回程票 , 相当于被“流放出地球” , 但这些志愿者都表示已做好“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理準备 。美国一家机车快递公司的老闆彼得·格里夫斯是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之一 , 他说:“我想像火星上的生活一定既迷人 , 又充满孤独和恐惧感 。我如果有幸成为首个‘火星移民’ , 那我从此将拥有和70亿地球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经验 , 我想这完全可以补偿我失去的 。”牧师保罗·格里杰森表示:“我感到首批‘火星移民’需要有个牧师随行 , 好帮他们解决可能的心灵问题 。”69岁的电脑程式师帕萨·罗斯托夫说:“我的精神相当健全 , 我已经做好前往火星的心理準备 。”移民条件很苛刻儘管志愿者踊跃报名 , 但NASA发言人詹姆斯·哈茨菲尔德称 , 想申请成为NASA太空人必须拥有科学、工程或数学的大学学位 , 以及长达数年的专业经验 , 这一苛刻的申请条件就可能将大多数志愿者淘汰出去 。不过 , 由于“单程火星之旅”并非由NASA独家赞助 , 而可能向民间资本募集资金 , 所以这些志愿者还是有机会被选中成为首批“火星人”的 。2013年荷兰2013年5月 , 荷兰非营利组织“火星一号”(Mars One)网站上招募“火星移民” , 全球八万人报名 。根据“火星一号”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信息 , 2023年 , 他们将从网路报名的志愿者中海选出两男两女四名地球人 。经过培训之后 , 他们将搭乘载人宇宙飞船前往火星 , 成为这颗“红色星球”的第一批地球移民 。“火星一号”创始人巴斯·朗斯多普(Bas Lansdorp)还现身上海 , 举办了一场小规模的“火星移民招募”推介会 。这是继美国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二场推介会 。质疑骗局有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推出“移民火星”计画的公司“火星一号”是在2011年6月23日注册的机构 , 雇员仅一人 , 注册地址是阿默斯福特的一处民居 , 也是被诸多媒体称为“执行长”的巴斯·兰斯多普的个人登记住址 。当采访人员来到“火星一号”公司的办公地点时 , 发现现场并没有“火星一号”的相关标识 , 兰斯多普和他的同事只是在一大片开放办公区域中占据了几张桌子而已 。因此 , 媒体推断“火星一号”移民计画很有可能是一场商业骗局 。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5月22日称 , 一些媒体通过暗访发现 , 荷兰“火星一号”机构执行长兰斯德普的真实身份是荷兰一个小生意人 , 手下只有一名员工 , 且该机构没有正式的办事处 。《南华早报》援引一些媒体的警告说 , 该机构可能从事一场商业骗局 , 申请参与“火星计画”的志愿者缴付的报名费可能打了水漂儿 。还有学者表示 , 移民火星的计画很不靠谱 , 对于计画不能实现 , 他并不吃惊 , 因为该项目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炒作 。回应质疑相关质疑英国《卫报》称 , “火星一号”挑选志愿者的标準十分奇怪 , 一般太空人的最佳人选是资深科学家、飞行员 , 而该机构筛选简历时故意避开这类人士 , 并解释称“我们要寻找的太空人不需要具备特定的资历、背景” 。媒体质疑 , 该言论有讨好网民和支持者的嫌疑 。美国《赫芬顿邮报》称 , 据该组织预算 , 实现“火星计画”至少需要60亿美元 , 截至2013年4月 , 该组织通过网上捐款仅筹到7.2万美元 。报导称 , 以这个速度看 , 就算忽略人员、技术等难题 , 2023年也绝对不可能把人送上火星 。对此 , “火星一号”回应称 , 该机构拟通过媒体宣传拉赞助 , 并準备提前售卖登入火星后的电视直播权以解决经费问题 。否认骗局“火星一号”方面对骗局一说予以否认 , 该机构编辑部门负责人多格拉回应称 , 此类说法毫无根据:“这不是骗局 。为实现火星使命 , 我们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 。我们的团队中有全球最好的太空专家 , 数万名志愿者申请参与该计画 。”而对有媒体质疑该机构未设办事处 , 兰斯德普回应称 , 机构的注册地址就是他家 , 绝大多数员工都可在家办公 , 不必坐班 。发表声明荷兰“火星一号”机构2013年5月21日发表声明回应相关质疑 , 声称该计画是“一个严肃的太空任务 , 且正取得积极进展” , 但该声明是否能打消众多疑虑仍存在未知数 。这份声明强调 , “火星一号致力于让首批移民在2023年登入” , 但同时坦承“没有任何对于项目进度的保证” 。声明内容声明介绍说 , 至今该机构的“核心团队”已经有了10名成员 , 他们现在在荷兰阿默斯福特的一处办公楼里租用了“灵活”的办公场地以适应“扩张的团队” , 之所以使用机构负责人之一兰斯多普的住处作为在荷兰商会的登记地址 , 是因为租用的办公场地地址不允许被用于商业登记 。质疑认为 , 现有技术并不足以将人类送往火星定居 。该机构就此在声明中说 , “我们的计画是複杂且雄心勃勃的 , 但它基于今天现有的技术是可能的 , 从蓬勃发展的全球私人太空产业来看也是可行的 。”此外 , 声明还列举了一些知名专家成为这一计画的顾问 , 以及已签订一份技术协定等进展 。但是 , 航天专家在2013年5月于美国举行的一次火星专题会议上表示 , 无论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政治经济层面通往火星之路都面临巨大挑战 。声明反响虽然书面声明列举了种种理由 , 以回应就“火星一号”计画真实性的质疑 , 但与美国航天局和欧洲宇航局这样专业的太空探索机构相比 , “火星一号”的团队规模显然是太小了 , 且各项工作都还是未知数 , 这份声明能在多大程度上打消众多质疑还未可知 。而最新调查也显示 , 71%的美国人相信20年后美国才将实现载人登入火星 。支持声音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物理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杰拉德·特·胡夫特在接受《新科学家》杂誌採访时说 , 他曾质疑过这个“火星计画” , 但通过了解该机构所从事的研究 , 他开始相信人类能在10年内登入火星 。《赫芬顿邮报》称 ,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克也是“火星一号”的支持者之一 , 他在一次采访人员招待会上表示 , 登入火星的计画对他颇具诱惑 , 他本人也很愿意参与这一计画 。“火星一号”志愿者李大鹏说:火星移民需要将140—150吨的负荷发射到近地轨道 , 将一个生活舱(不超过30吨)发射到火星 , 之后多次发射并在火星地表组合成基地 。而在40多年前 , 美国的阿波罗号曾多次成功登入月球 , 当时的技术已经能将120多吨的负荷发射到近地轨道 。本国反应与他国媒体发出质疑声不同 , 荷兰《人民报》、《电讯报》等主要媒体近期对此事并不关注 。荷兰影响力最大的《人民报》只在该项目报名开始后的第二周报导了火爆的报名盛况 , 并以“单程到火星:两周内7.8万人报名”为题 。文中还特别列出包括中国在内的申请人数排前三的国家 。截至2013年5月22日 , 荷兰本地主流媒体 , 如NOS电视台等都未对此事进展进行报导 。最新动态荷兰“火星一号”公司2013年12月10日宣布 , 正式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展开合作 , 委託他们设计火星探测器和一个通讯卫星 , 但不包括生产製造 。这一计画于2018年发射的任务将实践一些载人登入的技术 , 并试验在火星表面取得水源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设计机器人着陆器 , SSTL公司将设计通讯卫星 , 用于视频、数据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