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蒋士铨所作诗文 湖上晚归


清代蒋士铨所作诗文 湖上晚归

文章插图
湖上晚归(清代蒋士铨所作诗文)【清代蒋士铨所作诗文 湖上晚归】《湖上晚归》是蒋士铨的一首诗,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徵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鍊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湖上晚归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清代
作者:蒋士铨
正文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诗歌赏析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徵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鍊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 。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 。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 。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 。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 。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徵的景物 。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 。“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 。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 。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 。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 。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 。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 。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 。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 。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 “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 的感受、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 “景中有人” 。这正是此诗佳处 。习题(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幺样的感情?解答(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 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讚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