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淮阴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阴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阴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是淮阴区人民政府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 。
基本介绍中文名:淮阴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类型:工作报告
地方:淮阴区
时间:2010年
过去的五年,是全区人民在巨观环境起伏多变、困难挑战此消彼长的形势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奋勇前行、创造辉煌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争先淮安、崛起苏北、追赶苏中、学习苏南”的发展定位,抢抓机遇迎挑战,砥砺奋进促跨越,顺利实现了“三步并作两步跨、三年力争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们致力于推动跨越赶超,综合实力持续跃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解难题,全力以赴保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经济发展水平显着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最佳化为20:52:28,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实现“二产占比超一半、三产超一产”的历史性跨越 。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8.1亿元,人均突破3000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3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6.8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7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8倍和6.9倍;农村乡镇财政收入由2005年平均20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多 。工业经济快速壮大 。2010年,预计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389亿元、利税38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两番多 。出台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等政策措施,催生出开票销售收入突破23亿元的双汇食品、全市首家境外上市的万香国际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区列统企业由2005年的133家增加到340家,开票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超亿元企业以及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分别发展到4家、21家、17家 。盐硝加工、食品加工、钢铁和机械製造等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1.8%,以金太阳电力为代表的太阳能产业、以软体科技产业园为龙头的软体业正在崛起 。高效农业蓬勃发展 。良种和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培植丁集、刘老庄等14个千亩连片的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特色基地,全区高效种植业面积达到64万亩,占比提高到66%,全面建成蔬菜、生猪、家禽三大十亿元农业产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区,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区”称号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7家、984个、22个,创成省市级农业标準化示範区5个、无公害农产品55个、绿色食品6个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 。淮安综合大市场启动实施,国际汽车城一期、欧蓓莎国际家居购物中心一期主体建成 。联创科技等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成功落户 。“家电、汽摩下乡”活动扎实开展,苏果、商联等连锁超市覆盖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 。新成立崑山农村商业银行淮阴支行、恆丰和巨一小额贷款公司等10家金融机构,2010年底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7.77亿元、77.24亿元,是2005年的4.1倍、3.8倍 。漂母祠等旅游景点建成开放,国信大酒店等高端服务接待单位投入运行 。“十一五”期间,我们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大引外成果丰硕 。推行区领导分片主攻、专业队伍专职招商等方式,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竞赛、重大项目攻坚等活动,五年累计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142个、超10亿元项目12个,实际到账资金212.6亿元;共组织实施超亿元项目113个,完成投入171.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6.8倍、7倍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突破1亿美元大关,实现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000万美元 。园区建设再上台阶 。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九通一平”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建成省级太阳能利用特色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和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10年列统企业发展到134家、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 。工业新区开发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元明粉出口和采输卤基地 。“国字号”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成功获批,引进台资项目7个 。乡镇工业集中区企业达到358家,王营、棉花庄等4个工业集中区成为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 。管理执法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 。染织总厂、淮阴麵粉厂等25家企业破产改制顺利完成 。推行财政“三项改革”和“乡财区管乡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日益规範 。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基本完成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率先在全市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实施国家和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8项,13家企业跨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专利授权量达到400件,贝莱尔电气荣获“中国专利十佳企业”称号 。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市名牌产品达到40个,“辉煌”太阳能创成中国名牌产品 。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省科普示範区和智慧财产权工作示範区 。“十一五”期间,我们致力于统筹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更新更美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融合,加快城市强功能、乡村改面貌,荣获“中国(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建设範例县区”和“国家级生态示範区”称号 。城市面貌显着变化 。围绕打造“一体两翼”,新建、改造黄河东西路等42条城市主次干道,建成4座跨古黄河、盐河大桥,城区“六纵八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36% 。老城区长高变靓,淮海北路、“两河三岸”越来越美,世邦大厦等现代高楼拔地而起 。东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东方母爱公园、古黄河三期风光带顺利建成,一批精品楼盘集群开发 。西城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淮州中学新校区、西坝公园投入使用,社会事业大厦开工建设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城市管理步入长效化轨道 。交通体系日臻完善 。认真做好省市重点交通工程服务保障工作,宁淮高速、盐徐高速建成通车;205、325等国省干道一级化改造顺利完成,成为淮安重要的对外快速大通道;新长铁路淮安火车站投入运营,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淮安汽车北站、宿宿淮铁路加快建设 。新改建农村公路748公里、桥樑675座,236省道按照城市干道标準向农村延伸,京杭运河淮阴大桥等4座大型桥樑投入使用,西部南北交通瓶颈取得重要突破 。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扎实开展镇村建设“三年会战”,“六个一”工程带动了集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150个,袁集桂塘、西宋集洪北成为省级康居示範村 。完成竹络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3.36万亩,整理土地17.5万亩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乡村卫生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古寨乡进入省级卫生乡镇行列 。电力保障更加有力,张福变、营东变等一批重大电力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 。生态建设扎实有效 。环保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扎实推进,2010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3305吨和2.3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7%,空气品质优良率达到94.5%,为全市创成国家环保模範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新建户用沼气池1.25万只,改厕7万余座,创建省级生态村1个、省级污水设施试点村5个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5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为淮安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创造了特色和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