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风景区


天目山风景区

文章插图
天目山风景区【天目山风景区】天目山,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由此得名 。天目山地质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国着名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浙江省惟一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路的自然保护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天目山风景区
地理位置:杭州临安城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占地面积:4284公顷
地理环境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又由于独特的山体影响,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年平均气温14℃ 。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丰富的“负离子”和其它对人体有益的气态物质 。在天目山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十万余个,居同类风景名胜区之冠,具有除尘、杀菌等功效,对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天目山风景区天目山的地理环境和森林效应,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年平均温度仙人顶8.8℃,山麓14.8℃ 。茫茫林海,清静幽雅,夏天特别凉,冬季无严寒 。丰富的植物资源及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各种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为人类的休闲、度假、旅游等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环境 。而且这里的森林中瀰漫着多种对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明显缓解作用的气态物质 。2005年,浙江林学院旅游学院的科研人员通过测量发现,天目山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30000个/立方厘米,刷新了全国纪录 。因此,天目山是人们健康、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自然资源动植物奇观 天目山,地质古老,山体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地貌独特,地形複杂,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自然景观优美,堪称“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该区域动植物的遗存和植被的完整保护,成为全世界的一大奇蹟,是我国中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保存着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其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 。“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被誉为“活化石” 。该物种全球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状态林 。银杏自然景观有“五代同堂”、“子孙满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现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树400余株,享有“大树王国”之美誉;“高”:天目山金钱松的高度居国内同类树之冠,最高者已达60余米,被称为“沖天树”;“稀”:天目山有许多特有树种,以“天目”命名的动植物有85种 。其中天目铁木,全球仅天目山遗存5株,被称为“地球独生子” 。此外,香果树、领春木、连香树、银鹊树等均为珍稀濒危植物;“多”:自然保护区内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有35种,有种子植物1718种,蕨类植物151种,苔藓类植物291种 。茂密的植被进而庇护了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虎凤蝶等37种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保护区内计有兽类74种,鸟类148种,爬行类44种,两栖类20种,鱼类55种,昆虫已彙编名录者达2000余种 。天目山是“物种基因宝库” 。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 。“美”:林林总总的各色植物,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森林画幅,千树万枝,重峦迭峰,四季如画 。
天目山风景区

文章插图
天目山景色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古老山地之一,着名避暑和游览胜地 。位于浙、皖毗邻地区 。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为界 。长200公里,宽约60公里,属江南古陆的东南缘 。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观,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 。岩性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 。山地两侧多低山丘陵宽谷景观 。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县誌》记载: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称,名曰天目” 。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地区 。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1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100~1400米为落叶、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1400米以上为稀疏灌木 。西天目山南坡于1956年划为全国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树种繁多,其中乔木800多种 。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闻名中国 。有树龄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孙树──银杏;有清代即已发现而称为大树王的柳树,胸径2.33米,材积42.98立方米;有树高达54米、胸径1米多的金钱松 。中国特有的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 。此外,有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稀有名贵树种 。动物区系複杂,仅鸟类即达148种,蛇类有37种 。其中红嘴相思鸟最着名 。山区盛产茶叶、笋乾、山核桃、药材、竹木等 。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为国家教学科研重要基地 。被国家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天目山峰恋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险,有流泉飞瀑之胜,素负"大树王国""清凉世界"盛名,为古今揽胜颐神胜地 。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她赋予人类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与独特的大自然风韵 。发展历史天目山于1956年被国家林业部划为森林禁伐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路,成为世界级保护区 。是浙江省唯一一处加入MAB网路的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被授予"两个基地"称号的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拥有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包括天目山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在内,天目山拥有多项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 。天目山历史悠久,拥有璀璨夺目的绿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于一体的名山 。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现有遗蹟“张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于天目山太子庵分经读书,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点;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张羽、明代刘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览并留下优美的诗章 。现存“太白吟诗石”等人文景观;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揽胜,并赐封“大树王”;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禅源寺百子堂作团结抗日演讲等,为天目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赋予了天目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灵山”之称 。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僧侣千余人 。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42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剎 。天目山是韦陀菩萨道场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东汉《洞渊集》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 。晋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 。历代以来天目山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为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 。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66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剎,历史上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天目山璀璨的历史文化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苏轼、元代的张羽,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章和传世之作 。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穷幽探奇,吟咏志游,留下诗文160多篇 。而且在天目山拍摄的电影电视剧风光片纪录片已经有60余部 。西天目山佛教兴起始自东晋昇平年间(357~361),开山始祖为竺法旷 。嗣后,慕名入山修禅问法的高僧不乏其人 。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禅师继位,“始惟百僧,后盈千数 。”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断崖了义、中峰明本相继建成规模宏伟的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 。此后,西天目山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 。清代的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于康熙四年(1665)创建禅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寺内藏书甚多 。民国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 。30年代中期又有复兴,有和尚几百人 。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天目山香火渐衰 。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 。1965年,16名和尚迁至临安县玲珑山 。西天目山僧侣,在唐宋时代多流寓,大多垒石为室,结茅为庐,涧饮木食,苦志修行 。最早略具规模的寺院,为建于唐光启二年(886)的保福院,次为建于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 。历宋、元、明、清诸朝,相继建成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禅源寺及45座庵堂 。1000多年来,由于兵事频频,风雨侵蚀,寺院几度兴废 。今倖存的尚有禅源寺山门、天王殿、韦驮殿、狮子正宗禅寺(今称开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筑 。西天目山历代名僧辈出,屡受皇封 。唐代,慧忠禅师向肃宗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示寂后,封号“大证禅师”;鑒宗禅师示寂50年后,吴越武肃王钱镠请于朝,追謚为“无上大师”;洪言西土禅师,僖宗御赐以紫衣,昭宗赐号“法济大师”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理宗赐号“佛眼禅师”;昙印禅师,理宗御书“松岩方丈”四字以赐 。元代,高峰禅师树剎开堂,为西天目山一代师祖,其徒断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顺帝、仁宗皆赐号褒崇 。明洪武四年(1371),松隐禅师于狮子正宗禅寺旧址上重建殿宇,郁为丛林 。清代,玉琳禅师,顺治皇帝赐号“大觉禅师”,赐以名香法衣,后又进号“普济能仁国师”,住持禅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辉禅社;晦石禅师住持西天目山27年,经理修复寺院,焕然改观;际界禅师主席禅源寺,恪守宗风,未敢失坠,阅数寒暑,增辑《西天目祖山志》;悟镇禅师于同治间(1862~1874)诛茅觅础,复兴禅院,续燃香火 。近代以来,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自80年代中期开展以保护为中心的旅游,即“生态旅游” 。森林旅游、科学考察、疗养度假等特色旅游蓬勃发展 。如今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一条龙服务 。1、保护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2、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景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地处临安市西北部,经度範围:119°24′11″-119°28 ′21″,经度範围:30°18′30″-30°24′55″,海拔範围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 。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为\"森林禁伐区\",一九八六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为全国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路,在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是因为她是生物种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点,不仅生物资源,保存较好,旅游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特别明显 。原1050公顷範围内有高等植物2160余种,其中以\"天目\"命名的37种,国家保护植物35种;有高等动物2274种,昆虫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4种,以\"天目\"命名的动物48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被七十余所大中院校定为教研实习基地 。区内的森林生态有高、大、古、稀、美特点 。有全国最高的57米的金钱松,整个老殿景区的树木均为30米以上的乔木;有古柳杉群,区内胸径1米以上的古木600余棵,仅柳杉就有400余棵,胸径2米以上的柳杉19棵,最大的材积达75.4立方米;野生野杏、连香树、香果树,迎春木均为珍稀的古老种类,被称为\"活化石\" 。丰富的森林生态形成了优美的森林景观,春至野花遍地香气袭人;夏到绿树成荫,清新凉爽;秋来翠竹红枫,金黄的银杏满山皆是;冬天则是玉树银花的优美景象 。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独特的複杂多变多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 。年平均气温仙人顶为8.8℃,山麓禅源寺为14.8℃,特别是受地势小环境影响,禅源寺景区形成了冬暖夏凉小气候,常年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是避暑的\"清凉世界\" 。天目山距临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处在黄山至杭州的黄金旅游线上,为东南沿海的绿色明珠 。天目山自古就为宗教名山,北魏郦道元所着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建于元代的开山老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于清代的禅源寺占地40余亩,曾有斋堂500余间,僧侣1000余人,是全国最大的韦陀道场 。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时珍、乾隆及近代的郁达夫、徐悲鸿、胡适名人都到过天目山,为天目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区的旅游接待设施已初具规模,有接待床位1300余个,旅游车辆30余辆,成为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态旅游的首选地 。浙江天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88年,为副县级事业单位,核定计财科、经营管理科、办公室、保护科、科研所五个科室为副科级,定编人数48人 。行政上由临安市人民政 府领导,业务隶属浙江省林业厅 。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1?保护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2?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为保护区的建设积累资金,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 。建局十余年来,天目山人勤俭创业,甘于奉献,以保护为宗旨,加强保护力度,曾获林业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以科技为依託,不仅是生态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场所,也是学校教学实习重要基地 。据统计,来天目山进行教学实习的大中专院校70余所,每年有30余所的中国小来天目山举行各种科教活动 。不仅生态资源保护较好,文化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天目书院,天目山诗书画院相继成立;生态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 。局设立了旅游科,加强了旅游的管理,整个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科研、开发三位一体,事业逐步完善 。正如诗人张学理的对联\"天目山名山端靠前贤开拓,自然宝库全凭来者经营\"所说,天目山管理局现任领导班子和职工以护名山,爱名山为荣,立足高起点,确定高标準,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禅源寺景区详细规划已经完成 。即将投建,恢复天目山佛教胜 地禅源寺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二十一世纪的天目山将更加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