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佃


陆佃

文章插图
陆佃【陆佃】陆佃(1042年~1102年),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祖父 。着有《陶山集》十四卷,及《埤雅》、《礼象》、《春秋后传》、《鹖冠子注》等,共二百四十二卷,《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封吴郡开国公,赠太师,追封楚国公 。
基本介绍本名:陆佃
字号:字农师号陶山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越州山阴
出生时间:1042年
去世时间:1102年
主要作品:《埤雅》
简介陆佃,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 。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 。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 。后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副宰相) 。家贫苦学,映月读书 。过金陵受教于王安石 。安石当问新政于佃,佃曰:“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 。”熙宁三年(公元一〇七〇年),擢进士甲科,调蔡州推官召为国子监直讲 。安石以佃不附已,专付之经术,不复咨以政 。徽宗时,为尚书右丞 。每欲参用元祐人才,遂低佃名在党籍,能为中大夫,知亳州 。人物轶事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 。陆佃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 。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着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 。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 。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 。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捲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 。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很是广泛 。
陆佃

文章插图
陆佃半身像人物行年考陆佃是北宋后期名臣,但史籍对其家世、生平并无系统记载,而是散见诸书,本文对其家世、生平、学术及着述情况予以考辨,对于了解北宋后期政治、学术和文学均有一定帮助 。陆佃,字农师,号陶山 。先世吴郡人,徙山阴鲁墟 。祖陆轸,始以进士起家;父陆珪,仕止国子博士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吴郡陆氏……唐末自吴之嘉兴东徙钱塘,吴越王时又徙山阴鲁墟 。宋祥符中,赠太傅讳轸,以进士起家,仕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馆 。太傅生国子博士赠太尉讳珪,太尉生尚书左丞赠太师楚国公讳佃 。”佃有《陶山集》十六卷,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 。孔凡礼《陆游家世敍录》(《文史》第三十一辑)曾考证陆氏世系较详,今补其不及或不确者,分疏于下:佃生于宋仁宗庆曆二年(1042),少时羸弱苦读,游学四方,而留高邮最久,尝从孙觉游,蚤以说《诗》得名 。治平中,王安石讲学江宁府,佃往受教,以为平日就师十年,不如从安石一日 。与安石子雱(字元泽)、沈凭、龚原(字深之)等游,寖成“新学”学派 。参见:一、《陶山集》卷十六《沈君墓表》:“凭有文行,吾游之贤者也 。治平三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以绪余成学者,而某也实并羣英之游 。方是时,初识凭面……其后遂为同年之友 。”按,王安石嘉祐八年丁母忧,解官归江宁;治平二年服除,屡辞赴阙,其受诏知江宁府,实在治平四年闰三月(见《长编》卷二百九),佃记忆偶误 。但王氏受诏前已居江宁,故治平三年当为佃受学之始 。又,卷十五《傅府君墓誌》云:“高邮傅明孺,讳常,摄扬州助教琼之第二子 。嘉祐、治平间,与予同砚席,共敝衣服,无憾也 。是时明孺尚未冠,予亦年少耳 。淮之南,学士大夫宗安定先生之学,予独疑焉,及得荆公《淮南杂说》与其《洪範传》,心独谓然,于是愿扫临川先生之门 。后余见公,亦骤见称奖,语器言道,朝虚而往,暮实而归,觉平日就师十年,不如从公之一日也 。既归,明孺惊曰:‘自今事兄矣,岂曰友之云乎?’然予亦不自让也,憩其馆累月,食客以予故,日尝数十人,助教礼数益隆,无倦容厌色 。”据此知佃处馆于扬州傅氏 。苏颂《国子博士陆君墓志铭》言陆珪曾知扬州天长县,又云:“余昔尝使淮南,表君之治效为一道令宰之最 。”检邹浩《道乡集》卷三十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苏颂为淮南转运使在治平四年,必此时陆珪在天长县任也 。推计陆佃馆扬州日,正是其父任职时 。二、《陶山集》卷一《依韵和李知刚、黄安见示》诗,乃回忆就学时情景:“蒋山鳞鬣苍嵯峨,参伐可扪斗可摩 。建康开府占形胜,千樯万舳来江艖 。忆昨司空驻千骑,与人倾盖肠无他 。有时偃蹇枕书卧,忽地起走仍吟喔 。诸生横经饱余论,宛若茂草生陵阿 。发挥形声解奇字,岂但晚学池中鹅 。余初闻风裹粮走,愿就秦扁医沈屙 。登堂一见便称许,暴之秋阳濯江沱 。夜深归来学舍冷,鼓吹有蛙更闻鼍 。曾参捉襟肘屡见,回也箪食倾瓢蠡 。”卷十三《祭王元泽待制墓文》:“念昔此邦,初与公值,曷敢定交,公我所畏,倾盖相从,期以百岁 。今我来思,如复更世,岂无友人,先我而逝,怀旧感今,掷笔掩袂 。犹想当年,拍手论议,白下长乾,倒屣曳履,遗舟夜壑,求马唐肆 。顾瞻空山,潸焉出涕 。”按,元泽名雱,王安石子 。三、《宋史·龚原传》:“字深之,处州遂昌人,少与陆佃同师王安石 。”按,王安石讲学江宁府,受学者甚众,实“新学”学派形成之渐 。(参考刘成国《王安石江宁讲学考述》,《中华文史论丛》第7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逮安石相神宗变法,佃于熙宁三年(1070)入京应举,取省元,殿试发策,佃以经义条对,擢甲科,授蔡州观察推官 。参见:一、《宋史》本传:“熙宁三年,应举入京 。适王安石当国,首问新政 。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 。’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 。’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 。’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 。’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 。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 。”按,今存《陶山集》十六卷文字,于王安石一再推为“真儒”,拟之孔圣(如卷二《依韵和李元中兼寄伯时二首》之二:“平生共学王丞相,更觉荀扬未尽醇 。”卷三《易守建业毅夫有诗赠别次韵五首》之一:“北山楷木今成列,独傍师门想见丘 。”卷八《海州谢上表》:“偶受知于神考,尝承学于真儒 。”卷十三《祭丞相荆公文》:“呜呼哀哉,德丧元老,道亡真儒……回也昔何敢死,赐也今将安仰?”)盖终生服膺并发扬“新学”者;但于青苗、免役、方田、市易诸“新法”,则全无涉及,可见理财之法,非佃所长,亦志不在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