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防範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防範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防範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防範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在1998.02.10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关于印发《防範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颁布时间:1998.02.10
实施时间:1998.03.01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促进各金融机构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防範潜在的支付风险和妥善处置已经出现的支付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信託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防範与处置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金融机构必须依法守规,稳健经营,加强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承担保证支付到期债务的责任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必须依法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的监管,切实维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一方金融平安 。第二章 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自我防範与化解第五条 各金融机构必须落实防範支付风险的组织措施 。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主任一律由行长担任,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成立由理事长或主任任组长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小组,切实履行防範支付风险的职责 。对资产的流动性与支付能力的分析评价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小组)每次会议的当然议程 。第六条 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确保负债与资产在期限上的合理配置 。在向中国人民银行诚实、及时报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执行结果的同时,要报送“支付能力测算表”(见附属档案)及相应的分析报告 。第七条 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总行集中调度资金的力度,提高系统内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以保证其分支机构的资金支付 。第八条 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纪律,努力增收节支,控制成本费用 。一律不得给有关单位或个人支付“回扣”、“好处费”以及工作人员非法收取“回扣”、“好处费”等,凡支付或收取的均应依法追回;董事(理事)会成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从本机构获得的有失公平的各种资金收入,均应退回 。第九条 金融机构发现存在支付风险苗头时,应及时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包括降低存贷比例、卖出持有的国债(或股权)、变卖固定资产、要求股东补足资本金,同时积极组织资金,从而提高资产流动性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第十条 金融机构出现暂时支付风险时,必须切实改进服务质量,与到期债务的债权人妥善协商,如实向债权人披露解决支付风险的决心与措施,力求达成延期或分期支付的协定 。允许债权人将部分或全部债权转为股权 。第十一条 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风险时,应立即召开董事(理事)会或股东(代表)大会,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派员参加,研究确定支付风险的自我救助方案 。首先应要求由股东增加出资额 。对于向股东、董事(理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关係人发放的贷款或投资,以及向这些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经济组织发放的贷款、投资或拆放资金,不论是否到期,一律予以清收 。对于拆放或存放同业的资金,一律予以清收 。同时,还可以将未到期的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并及时收回债权本金及合法利息,双方签订协定,更换相应的债权契约 。投资股权的转让也可以照此办理 。第十二条 金融机构代理发行的企业债券,由于发债企业未按承销协定划拨资金而引起柜檯支付纠纷,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由政府出面协调,促成债券发行人、投资者和保证人以及代理髮债机构会谈,责成发债人或保证人筹集资金或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画,与投资者达成谅解,平息事端 。第三章 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监控与救助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应督促辖内金融机构及时上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执行结果及支付能力测算表,并根据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各项指标值及支付能力变化情况,确定相应的支付风险状况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对于辖内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指标达不到中国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要求,但没有出现本办法第十五条情形且无支付缺口的,应列为支付风险关注对象,并及时向其发出“支付风险提示书”,要求其按照本办法第二章中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对辖内金融机构已经出现支付缺口,或者虽未出现支付缺口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应列为严重关注对象,并及时向其发出“支付风险警告书”,要求其立即上报化解支付风险的对策措施报告,并按月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支付能力测算表 。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一)---------≤15%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存款準备金+备付金(二)----------------≤13%各项存款期末余额(不含委託存款)不良贷款期末余额(三)--------≥30%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同业拆入+同业存放)-(拆放同业+存放同业)(四)-----------------------≥5%各项存款期末余额(不含委託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可以根据严重关注对象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增加要求报告的内容及频率 。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对于被列为严重关注对象且支付缺口较大的金融机构,应立即派员进行现场检查 。其中对城市商业银行、设在市区内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的检查,由人民银行地(市)或省级分行组织进行,对县(市)商业银行和县内城乡信用社的检查,由人民银行县支行或地(市)分行组织进行 。人民银行分支行在进行现场检查时,应书面函请当地政府从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监察等部门抽调人员参加 。现场检查报告应在报送上级行的同时抄报当地人民政府 。第十七条 对出现严重支付风险的金融机构,属于该机构领导班子软弱、瘫痪或者有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应责成该机构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长(理事长),聘任新的行长(总经理、主任),并指定专人监督该金融机构核对债务、清理资产和查实权益 。对于现场检查中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责任人员,应及时函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对辖内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到人民银行反映情况或投诉的,应热情接待,依法解释,但不得作出“保证还款”的承诺或误导 。第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在接到金融机构请求协调清收拆出资金时,资金拆入方在本省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组织协调;资金拆入方跨省的,由拆出、拆入方所在省的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共同协调 。第二十条 对于支付风险程度相对严重,但尚未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后,可以允许该机构动用存款準备金支付到期的小额储蓄存款或额度较大的储蓄存款的一部分 。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应对该机构动用的存款準备金实行专户管理,派专人监督支付 。第二十一条 城乡信用社出现支付风险时,经中国人民银行地市分行批准后,可以由其联合社通过拆借市场拆入资金 。第二十二条 对于出现支付风险后必须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方式给予流动性支持的金融机构,应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提出方案,报总行审批 。第二十三条 金融机构因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造成资产流动性差、贷款或投资不能按期收回的,应由地方政府帮助该金融机构组织资金,增加头寸 。造成损失的,应由地方政府出资弥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发生严重支付风险,现行班子不能履行化解风险职责并且短期内难以产生合格领导班子人员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对该机构实行接管 。被接管的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关係不因接管而变化 。第四章 不可救助的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处置第二十五条 对于支付危机风险严重、资不抵债、拯救无望且资产负债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可允许有关金融机构自愿兼併或收购,在沖销该机构股东权益后,由兼併或收购的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受法律保护的债权、债务 。兼併或收购金融机构须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批准,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六条 对于支付危机风险严重、资不抵债、有严重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股东无力承担损失或无力注入资金的金融机构,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商得地方政府同意后,依法实施行政关闭,并指定金融机构託管、清算 。实施行政关闭的具体方案,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和地方政府共同提出,报总行核准 。被关闭金融机构的清算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一)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合法利息、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三)其他债务 。清偿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债务的,按照比例分配 。第二十七条 对于支付风险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若股东放弃救助,或被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关闭后,发现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且债权人不同意调解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第五章 附则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在处理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后,应形成专门的档案材料 。其中,对于按接管、兼併、关闭和破产方式处置的,应複製装订成册后,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九条 对出现严重支付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应根据其应负的责任,分别记入其任职资格档案 。对于那些对造成风险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不论其是否构成犯罪,均应宣布其为一定时期或终生禁入金融机构的人员 。在禁入期限内严禁任何金融机构录用 。对于不属在其任职内造成的支付风险,并及时向人民银行如实报告支付风险情况,密切配合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在化解支付风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可建议其上级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记入其任职资格档案 。第三十条 人民银行各省级分行可依据本暂行办法,结合辖区内各金融机构类别、特点、风险程度及表现形式,制订分类的支付风险的处置意见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