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深嵌中国 前所未有中国之最

德国发布“中国战略”呼吁德企对华去风险,但多年来德国制造业对中国形成的不对称依赖让“去中国化”既不现实也不容易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李飞
编辑|郝洲


2023年7月13日,德国发表该国首份“中国战略”文件,试图在中德经贸利益与管理风险的必要性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欧洲对华最为友好的大型经济体来说,这是一种新战略导向,将给两国经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
对于德国的战略转变,中国外交部表示,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制造风险 。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噪所谓“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更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只会加剧世界分裂 。事实上,中德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希望德方全面、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制定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同中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
这份长达64页的文件指出,中国不应再只被视为经济伙伴,还应被视为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 。德国将与欧盟伙伴合作,加强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并考虑建立德国对华投资审查机制 。德国将寻求增加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
“近年来,系统性竞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已有所改变,因此我们的对华政策也必须改变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介绍这份文件时表示,德国不想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
翻番的贸易逆差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战略”核心就是要以去风险之名将德国的供应链去中国化,然而德国是对中国经济依赖度最高的欧盟国家,这让德国降低与中国经济关联的代价尤其高昂 。
德国对中国的高依赖度是由其特殊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德国对制造业和出口经济的依赖在大型发达经济体中是不同寻常的 。据世界银行数据,2021年,制造业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高达19%,大约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两倍 。与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相比,德国工厂雇佣的工人比例也更高 。经合组织(OECD)数据也显示,2023年前三个月,有810万人在德国工厂工作,略低于德国人口的10%,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
几十年来,德国靠制造业出口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领先于中国和美国,但自2016年以来,德国的出口顺差一直在萎缩,2022年达到了近二十年来最低水平 。
这种贸易顺差并不总是有益于德国经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因为这种顺差只是德国将疲软的国内需求成本外部化,同时保留重商主义政策的好处 。
全球贸易下行让制造业主导的德国经济弱点展现无遗,通胀和加息带来的经济放缓让外部市场对德国产品需求下降 。与此同时,德国的消费和服务业也没有振作起来,因为国家贴补制造业导致内需长期疲软,这就是为什么消费在德国GDP比重远低于英美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近一步抑制家庭支出,国内消费彻底熄火,曾经的欧盟增长引擎几乎成为地区经济复苏的拖累 。
这种经济结构让德国对出口市场和生产原材料比其他欧洲国家敏感很多,而中国正是德国的主要原料供应国和出口市场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塞尔·弗雷兹策尔(Marcel Fratzscher)将之称为对中国形成“不对称依赖”,即德国依赖中国的程度远超中国依赖德国 。这也就是为何德国政府在欧盟国家中最致力于维护对华良好经济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