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人物 潘铎


清朝历史人物 潘铎

文章插图
潘铎(清朝历史人物)【清朝历史人物 潘铎】潘铎(?—1863),江苏江宁(今南京)人 。道光进士 。历官至河南、湖南巡抚,署云贵总督 。道光末年,疏请罢河南漕粮改折之议,浚筑贾鲁河、沁河水利 。鹹丰十一年(1861)赴云南任上,处理布政使邓尔恆被杀案及汉、回关係 。两年后被杜文秀部杀害 。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是清朝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
基本介绍本名:潘铎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江苏江宁(今南京)
出生时间:1793.1.5
去世时间:1863.3.4
官至:云贵总督
职业:道光进士
人物概述潘铎(1793.1.5—1863.3.4)字木君,号振之 。江苏江宁人,清朝大臣 。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 。洊升郎中,迁御史 。二十年,出为湖北荆州知府,擢江西督粮道 。历广东盐运使、四川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署巡抚,官至云贵总督 。人物生平道光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擢河南巡抚 。时议漕粮酌改折色,铎疏言:“户部有南漕折价交河南等省採买之议,是他省且须在河南採买 。若将本省额徵之米分别改徵折色,于政体两歧,于仓储有损无益 。河南历年办运踊跃,一经改徵,转滋流弊,循旧章为便 。”议遂寝 。贾鲁河经祥符朱仙镇,为商贾舟楫所集 。自黄河决于中牟,贾鲁河淤塞,责工员赔濬,久未复 。铎勘镇街南北淤最甚,议大濬,请率属捐银五万两兴办;又奏择要增培沁河民堤以资捍御:并如所请行 。鹹丰元年鹹丰元年,坐所荐陈州知府黄庆安犯赃,降二级调用,授山西按察使 。二年,迁湖南布政使 。粤匪方由湖南北窜,汉阳、武昌相继陷,巡抚张亮基擢署总督,以铎暂代之,命赴岳州督防 。三年,巡抚骆秉章至,乃以病乞罢,许之 。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疏荐,诏赴山西会办防剿事宜 。寻因前在湖南布政使任内岳州等城失守,下部议,俟补官日降二级调用 。复以病乞退,居山西久之 。鹹丰十一年十一年,予二品顶戴,起署云贵总督 。云南回、汉相仇,稔乱已久 。巡抚徐之铭倾险,挟回自重,总督张亮基为所齮龁去 。布政使邓尔恆擢陕西巡抚,行至曲靖,徐之铭嗾副将何有保遣党戕害,以盗杀闻,命铎往治之 。亮基亦被命赴滇督办军务 。时徐之铭已为回众所挟持,所陈奏多夸诞,莫可究诘 。铎、亮基先后取道四川,与骆秉章筹商,冀资其兵力以规进取 。四川乱亦未平,遽不得要领 。滇将林自清为亮基旧部,与回众不协,率所部入川 。徐之铭虑亮基至于己不利,嗾回众扬言拒之,亮基益观望 。铎秉性忠正,诏屡敦促,命赴贵州按事,遂由黔入滇,仅从僕数人 。在途或以危词相怵,不之顾 。同治元年同治元年九月,抵任,治邓尔恆被戕之狱 。何有保已前死,捕兇犯诛之 。见抚局初定,省城稍安,屡密疏陈:“徐之铭尚能抚回,被劾各款,请俟张亮基到后会同查办 。”又云:“马如龙求抚出于诚心,岑毓英鲠直有战功,加以阅历,乃有用之材 。”铎意欲因势利导,徐图补救 。于是诏亮基移署贵州巡抚,滇事专责铎与之铭,盖羁縻之也 。回人掌教马德新,之铭所谄事 。初见铎貌为恭顺,后渐跋扈 。武职多越级僣用翎顶,之铭所擅赏,铎面斥之 。元新营参将梁士美乃临安土豪,不与回教联和 。马如龙誓欲剿灭,铎不可,强出师,与岑毓英同败归,欲添调兵练,铎复阻之 。回绅田庆余议设公局,通省粮赋税釐悉归之,文武职官亦由公举,铎以非政体斥止,由是马如龙等皆不悦 。马荣者,迤西回酋杜文秀之党,之铭檄署武定营参将 。同治二年二年正月,荣忽率二千人至省城,踞五华书院,铎令出,迁延三日,乃亲往谕遣,荣抗恣不听,其所部回练遽攒刺,铎临殒骂不绝口 。云南知府黄培林、昆明知县翟怡曾同被害 。荣遂纵兵大掠,官衙民居悉遍 。惟岑毓英勒兵守藩署,之铭遁往潜匿 。越两日,毓英始殓铎尸 。回众拥马德新为总督 。马如龙在临安,闻警驰至,马荣已率众携所掠散去 。如龙杀余匪数十人及附乱者百余,谓马德新不当为总督,取关防授之铭兼署 。之铭以巡抚让如龙,如龙不受,遂令署提督,一切拱手听之 。事闻,诏嘉铎“万里赴滇,不避艰险,见危授命,大节懔然” 。依总督阵亡例赐恤,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入祀云南昭忠祠,謚忠毅 。子四人,并录授京职 。当铎之亲谕马荣也,约之铭同往,竟不至 。事定,疏奏诿为杜文秀勾结武定匪犯省城,又讳匿马荣委署参将事 。论者谓荣之为乱,之铭实与知之 。于是褫之铭职,听候治罪 。授劳崇光总督,贾洪诏巡抚,皆不能至 。云南军事分隶于马如龙、岑毓英,崇光驻贵阳遥制之,至五年,始入滇履任 。马荣已先为如龙等剿除,之铭亦死,迄未就逮云 。史书补充史臣文笔范元锋的补充说明:潘铎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曆1793年1月5日),卒于同治二年正月十五日(公曆1863年3月4日) 。唐得胜,补用守备 。同治二年正月十五日,判将马荣杀害总督潘铎,得胜奉派驰救亦于是日被害 。典出《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十三、忠节传六、丽江府、清、二四、唐得胜》和《清代人物大事记年p925、1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