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观察:回归热闹,更在科技与融合上突破 展映场次创历史之最( 四 )


融合
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
推动“新湾流”电影计划
多元、开放、包容,一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点,本届上影节持续往“融合”的方向上发展突破 。一位影迷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这样评价展映片单:“既有经典影片的修复重映,或是热点影片的国内首映,也有一些不太经常活跃在我们大众主流电影消费市场的、小众地区的影像作品,而最令我觉得充满影像活力的也是这些作品 。”
“一带一路”电影周体现了上影节的高度融合性 。
“一带一路”电影周充分体现了上影节的高度融合性 。对许多观众来说,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观看展映影片,已成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好机会 。
资深电影史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参加上海电影节选片工作已有20多年,包括“金爵奖”的各个单元,但他认为,“一带一路”的选片门槛是最高的 。“因为‘一带一路’国家在地理上分布十分广泛,文化多样性也最为显著,民族、宗教、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也最为驳杂,最为异彩纷呈 。因而许多‘一带一路’影片的内容、文化背景,远远超出了我本人的已有知识范围,是一些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就对一个选片人的综合文化修养、电影专业积累、国际政经常识乃至于外语水平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
他在自媒体平台上写道,“过去有种说法,把人类已有的知识描述成一个圆形——圆周以内是我们‘已知’的世界,圆周以外则是更为无垠的‘未知’宇宙 。借用这个说法,在‘一带一路’看片,让人感觉就像在把这个圆形的边界不断向外推延,让你的‘已知’世界向着‘未知’的方向不断拓展 。从这一点看,在‘一带一路’选片,多少还有那么一点文化探险的意味 。”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设“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 。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上海国际电影节恢复及新增多项重磅活动,包括“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新闻发布会、“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和联盟闭门工作会议等 。
近两年,随着哥伦比亚波哥大电影节与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泛非影视节的相继加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从五年前的首批29个国家、31家电影机构,已发展到如今48个国家、55家机构参与的规模 。
同时,从2017年底尔冬升监制、李雨禾导演的《提着心,吊着胆》与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被推荐参与第20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至今,已有115部影片参与了联盟推动的交流巡展,国内国际展映近300场次 。中国电影《我的姐姐》《柔情史》等众多优秀电影,都是经由巡展机制推送走向各国电影节的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何以为家》作为上影节合作引进的首部黎巴嫩影片,在中国大陆取得3.76亿的骄人票房,还被提名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2020年《莫尔道嘎》在上影节的推荐下,通过“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入围了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引进来、走出去”“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
除了国际的积极交流,还有国内的融合发展,其中大湾区的力量不容小觑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集结了一批香港青年电影人的优秀作品,“光影浪潮——香港电影新动力”单元精选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导演作品进行展映 。其中《白日之下》入围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流水落花》曾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颇丰 。
6月10日下午,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香港青年电影人论坛”举行 。来自博纳影业、阿里影业、英皇电影的行业代表和来自香港的青年导演们,共话香港电影人和内地电影人的融合发展,探讨香港与内地电影产业合作模式,对青年电影人未来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