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到底有多厚实? 安徽历史文化之最

今天,看到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安徽省安庆市所辖的桐城市列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深感欣慰 。
作为“中国文都”,桐城是“桐城派”的起源地、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基于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背书,桐城能够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称谓或荣誉,完全是在意料之内 。
我们不妨通过下面三个方向,来看看桐城的文化底蕴,到底有多厚实!
一、中国文都
之所以称桐城为“中国文都”,是因为起源于桐城的“桐城派”曾经主盟中国文坛近200多年 。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桐城能写诗的诗人就高达千余人,其中不乏女诗人,近乎“量产”的作家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声名远播海外,除此之外,还有130多名著名的书画家 。
这些诗人、作家、画家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史学、诗歌、哲学、音律、绘画,再或者是戏剧、小说、翻译、美学,桐城人几乎是无所不能,都有涉猎 。
行行出彩的桐城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有着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仅各种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有500多处 。
尤其是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在安徽境内广为人知,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
而多彩多姿的各类民俗、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数千首民间歌谣,以及雕刻、纸扎、刺绣、编织、彩绘等民间工艺,更是完整地构建起了桐城的文化生态圈 。
仅凭这一点,桐城也已经算是“独树一帜”了 。
【桐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到底有多厚实? 安徽历史文化之最】三、科举中榜
由于明清时期,大量的世家望族迁入桐城,尊重儒教的风气广而盛行,所以在民间有一种“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共识,无论是在城内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间的竹林茅舍,无论是在夜半,还是在清晨,郎朗的读书声成为了桐城最为普遍的生活现象 。
在此基础之下,勤奋好学的桐城人每逢科举考试,都会有不少人中榜 。仅明清两朝时期,中榜的贡生就高达509人、举人640人、进士240人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合计有786人,其中尚书有9人、大学士有3人 。
当然了,除了这些闻达于诸侯的学子、士子之外,桐城还有900多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其中收录在《明史》、《清史》中的就有70多人 。
即便是到了近代,总人口75万的桐城,先后走出了3000多名博士、近20位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 。
桐城文脉赓续不断,由此可见一斑 。
如今,桐城境内的历史街巷完好地保存了其肌理格局,尤其是历史类建筑大多都集中成片 。随着近些年来,桐城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历史文化、讲历史文化、爱历史文化,这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当之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