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永乐大典: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一大崛起奥秘,一册3200多万 世界之最大全集价格( 二 )


直到《永乐大典》出现以前,还从未有过一本书能够把文字字典、书法字典、成语字典、词典、图典等多种功能集合于一身,并且拥有如此强大的包容性和容纳量 。这是《永乐大典》最牛的地方 。
编纂《永乐大典》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动员了2169名从官僚到民间的人才,还调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馆藏 。
在定稿完成后,朱棣亲自撰写了一篇700多字的序,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另一部同样很牛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曾称赞《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
这可不是英国人的客气,《大英百科全书》还真得好好谢谢咱们的《永乐大典》,因为没有《永乐大典》,也许就没有《大英百科》 。
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往下看,您就知道了 。
正本消失的千古之谜然而,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永乐大典》后来却悄无声息地“失踪”了,对于它消失的原因,史料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
那么问题来了,开头说的在法国拍卖的那部《永乐大典》,难道是假的?
当然不是,不过确切来说,巴黎所拍卖的那部《永乐大典》,倒不是出自永乐年间的“正版”,而是副本,或者将其理解为“备份” 。
这事儿还得从后来一个无比喜爱大典的皇帝说起,即大明王朝的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
嘉靖帝对《永乐大典》那叫一个爱不释手,常常在案头和床头放上几册,随时翻看 。
除此之外,他还组织了大批人员对其进行重新抄录,且要求极为严格,最后的成品质量也是几乎1:1还原原作,而它正是所谓的“备份”副本了 。
但对于正本为何后来消失不见,在明清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 。对此,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说法:
(1)藏在皇史宬的夹壁中 。“皇史宬”可理解为“皇家档案馆”,搞笑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宬”这个生僻字,是因为嘉靖当时在题名时,笔误写错了 。他本来想写的是“藏”,大臣们认为天子御笔不可改,最后干脆将错就错了 。
(2)毁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的战火 。我们知道,大明王朝的结局,以崇祯皇帝自缢而告终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紫禁城乱作一团,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
(3)万历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火,正本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了 。
(4)给嘉靖皇帝做了陪葬品 。
以笔者之拙见,第4条最为可能 。
首先,以嘉靖生前对《永乐大典》的喜爱程度,他这么要求情有可原 。
其次,嘉靖以前对大典进行过重录,所以即使将正本带进永陵陪葬,那么《永乐大典》依然能够在民间继续流传,甚至可能嘉靖当初要求重录大典的真实意图,就是百年之后能把正本带进自己的地宫 。
第三点,嘉靖是个极度迷信之人 。在位后期,他无比沉迷道教,想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和保持长生不老 。因此,从迷信的角度来说,让《永乐大典》这部千古巨著的真迹在自己死后陪伴、保佑自己的灵魂,这么说似乎也有些道理 。
倘若我们猜测正确,那么《永乐大典》的正本,此时此刻,应该就在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地宫之中 。可惜的是,永陵至今都没有开放,对此也就无法考证了 。
见证沧桑的副本我们接下来所讲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了 。而要说起大典副本后来所经历与见证的故事,着实令每一位国人心痛 。
我们先再次说明:无论是正本还是副本,定稿时的大典都是11095册 。
当时副本抄好后,就一直放在皇家档案馆“皇史宬”里,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转移至翰林院 。到了雍正帝儿子乾隆继位后,曾对《永乐大典》进行过一次清点,只剩下九千余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