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龙湫记


游大龙湫记

文章插图
游大龙湫记【游大龙湫记】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 。水自石城诸溪涧来[16],会于霞障之右[17],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乾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 。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18],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游大龙湫记
年代:清代
作者:戴名世
体裁:散文
基本信息【名称】《游大龙湫记》【年代】清代【作者】戴名世【体裁】散文作品原文游大龙湫记[1]距乐清六十里[2],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 。余以岁辛巳四月三十日[3],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4] 。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 。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5],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 。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 。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6],曰天柱峰 。左右皆石壁峭削[7],诡状殊态[8],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 。水自雁湖合诸溪涧[9],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 。其侧有石槛[10],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11],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12],皆沾湿 。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13],盘溪横而不下[14] 。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 。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 。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15],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 。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作品注释[1]大龙湫(qiu秋):瀑布名,在浙江温州雁荡山 。[2]乐清:县名(今为浙江省辖县级市) 。[3]辛巳: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 。[4]能仁寺:在雁荡山,宋初僧人全了结庵于此 。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建 。[5]蟹螯(āo熬):螃蟹大腿 。[6]云表:云外 。[7]峭削:石壁陡峭,有如月削.[8]诡状:奇形怪状 。[9]涧:两山之间的流水 。[10]石槛(kān砍):指巨石横卧,如门槛状.[11]毬(qiú求):又称鞠,圆形,皮製成,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品,玩时用足踢,谓之“踢毬”或“蹋鞠” 。此处藉以形容水从两高崖下泄的—种状态 。[12]裾(jū居),衣服大襟.[13]遏(è谔):阻 。[14]溪:疑为“涡”字之误 。“盘涡”形容水之盘旋 。[15]障:取“屏降”之意 。[16]石城:雁荡东谷诸峰之一 。[17]霞障:雁荡绝壁,高约六十丈,色彩斑烂,连亘百余丈 。[18]罅(xiá下):缝隙 。作品简析此文通篇写景,中间不夹抒情,不发议论,在戴名世的“记”体散文中,也是一格,但为数不多,类似的还有《雁荡记》等 。作品笔调清新健朗,能于平中见奇,对大瀑布的描写,有声势,有变化,或细或粗,或缓或急,连带而下,中间以“或”、“如”、“忽”等字相接,穷形极态,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戴名世(1653~1713)清代文学家 。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 。“桐城派”奠基人 。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 。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1711年(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下狱,后被杀于市 。同族后人戴衡蒐集整理遗文,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清德宗年号,公元1875~1908)时刊行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