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文章插图
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一般指本词条
无线充电技术(英文: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 。
小功率无线充电常採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但中兴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採用感应式 。大功率无线充电常採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採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
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线,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无线充电技术
外文名: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基本原理:电磁感应、核磁共振
发明时间:1985年
发明人:麻省理工学院学者
历史发展1890年,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就已经做了无线输电试验 。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特斯拉构想的无线输电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但因财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胆构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后人虽然从理论上完全证实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但世界还没有实现大同,想要在世界範围内进行能量广播和免费获取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伟大的科学构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2007年6月7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誌的网站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利用铜製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 。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 。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 。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範围内为电池充电 。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2014年2月,电脑厂商戴尔加盟了A4WP阵营,当时,阵营相关高层就表示,会对技术进行升级,支持戴尔等电脑厂商的超极本进行无线充电 。市面上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大部分电源功率超过了50瓦,不过超极本使用了英特尔的低功耗处理器,将成为第一批用上无线充电的笔记本电脑 。在此之前,无线充电技术,一直只和智慧型手机、小尺寸平板等“小”移动设备有关 。不过,无线充电三大阵营之一的A4WP(“无线充电联盟”)日前宣布,其技术标準已经升级,所支持的充电功率增加到50瓦,意味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大功率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2017年10月,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大家庭,又迎来了3名新成员: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它们都支持Qi无线充电标準,目的是给用户带来更大方便,手机本身看起来也更酷 。基本原理电磁感应式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 。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採用了电磁感应,事实上,电磁感应解决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神秘感,中国本土的比亚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 。磁场共振由能量传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瓦灯泡,并将其取名为WiTricity 。该实验中使用的线圈直径达到50cm,还无法实现商用化,如果要缩小线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会下降 。无线电波式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类似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此种方式只需一个安装在墙身插头的传送器,以及可以安装在任何低电压产品的“蚊型”接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