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立春日

汉宫春·立春日【汉宫春·立春日】《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 , 以“春已归来”开篇 , 写民间立春日习俗 , 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触 , 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 , 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 , 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全词结构严谨 , 意境幽远 , 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 , 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 , 构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体系 , 往复迴旋 , 含蓄深沉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汉宫春·立春日
作品别名:汉宫春·春已归来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文学体裁:词
作者:辛弃疾
作品原文汉宫春⑴·立春日⑵春已归来 , 看美人头上 , 袅袅春幡⑶ 。无端风雨 , 未肯收尽余寒⑷ 。年时燕子 , 料今宵梦到西园⑸ 。浑未办 , 黄柑荐酒 , 更传青韭堆盘⑹?却笑东风 , 从此便薰梅染柳 , 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 , 转变朱颜⑺ 。清愁不断 , 问何人会解连环⑻?生怕见花开花落 , 朝来塞雁先还⑼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汉宫春:词牌名 。《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 。《梦窗词集》入“夹钟商” 。各家句读多有出入 , 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準 。九十六字 , 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 , 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 。《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 , 士大夫之家 , 剪彩为小幡 , 谓之春幡 。或悬于家人之头 , 或缀于花枝之下 。”⑶“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 , 看到春已归来 。春幡 , 古时风俗 , 每逢立春 , 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 , 插于妇女之粪 , 或缀于花枝之下 , 曰春幡 , 也名恬胜 , 彩胜 。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 。”此风宋时尤盛 。⑷“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 , 但仍时有风雨送寒 , 似冬日徐寒犹在 。无端 , 平白无故地 。⑸“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 , 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年时燕子 , 指去年南来之燕 。西园 , 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 , 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 , 都称西园 , 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此指后者 , 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⑹“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 , 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浑 , 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 。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 , 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 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 , 唐人作春饼生菜 , 号春盘” 。又一说 , 称五辛盘 。《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 , 乃元旦、立春 , 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 , 取迎新之意 , 号五辛盘 。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辛词本此 , 但反用其意 。⑺“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 , 忙于装饰人间花柳 , 闲来又到镜里 , 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黄梅染柳 , 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 , 谓年华消逝 , 镜里容颜渐老 。更 , 何况 。⑻“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 , 无人可解 。解连环 , 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 , 曰:“齐多智 , 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 , 群臣不知解 , 君王后引锥椎破之 , 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⑼“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 , 转眼春逝 , 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 。生怕 , 最怕 , 只怕 。塞雁 , 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白话译文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 , 看到春已归来 。虽已春归 , 但仍时有风雨送寒 , 似冬日徐寒犹在 。燕子尚未北归 , 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已愁绪满怀 , 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 , 忙于装饰人间花柳 , 闲来又到镜里 , 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 , 无人可解 。怕见花开花落 , 转眼春逝 , 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创作背景《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时 , 当时作者刚刚成家 。邓广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 便已有了家室 , 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全词从风俗民情入手 , 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 , 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 , 于哀怨中带嘲讽 , 内涵充盈深沉 。开篇用典 , 妥帖自然 , 不露痕迹 , 正是“使事如不使也” 。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 , 化静为动 , 若微风吹拂 , 更见春意盎然 。从思想内容看 , 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 , 但必为初期之作 。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 , 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 , 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 , 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 。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 , 表现这节物风光 。作者以一“看”字 , 将春天的气息 , 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 , 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 。以下一韵 , 不直接往前写去 , 却反挑一笔 , 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 。以下突然写到燕子 , 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 。因为余寒未尽 , 春社未至 , 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 , 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 。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 , 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 。一个“料“字 , 化无理为有趣 , 表明这燕子 , 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徵 。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 , 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 , 依然被金人所掌握 , 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 , 却不能一探故里 。借燕传情 , 颇为沉痛 。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 , 黄柑荐酒 , 青韭推盘 , 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 , 现在作者却无心準备 , 并且显得心烦意乱 。作者没有明言原因 , 但通过上下文语境 , 人们可以明白 , 是浓烈的故国之思 , 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 , 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 , 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 , 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 。换头先以一“笑”字 , 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 , 并领起以下五句 。其所“笑”者 , 一为东风染遗梅柳 , 染追花草 , 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 , 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 , 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 。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 , 作者“笑”着 , 但分明含着泪水 。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 , 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 , 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 。由此可知 , 换头的“笑”字 , 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 。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 , 极言清愁难消 。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 , 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 , 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 , 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 , 也就是说 , 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 。此处“问何人”一语 , 下得凄侧 , 它向外探询的口吻 , 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 , 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 。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 。最后一韵 , 直探进暮春里去 , 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 , 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 。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 , 有怀念故国的感情 , 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 。至此 , 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 , 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 , 意境幽远 , 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 , 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 , 构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体系 , 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 , 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名家评析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燕梦” , 奇 。下片无迹有象 , 无象有思 , 精于观化者 。明代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却笑”至“变朱颜“等句妙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 , 情景已极不堪 , 燕子犹记年时好梦 , 黄柑青韭 , 极写晏安酖毒 。换头又提动党祸 , 结用雁与燕激射 , 却捎带五国城旧恨 。辛词之怨 , 未有甚于此者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词其源出自楚骚 , 起势飘洒 。近代梁启勛《词学》:词题曰“立春” , 无甚本事 , 然可谓极迴蕩之致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铺叙“立春”而已 。转头处向东风调笑 , 已属妙语 。更云人盼春来 , 我愁春至 , 因其暗换韶光 , 老却多少朱颜翠鬓 , 语尤隽妙 。然则岁岁之花开花落 , 春固徒忙 , 人亦徒增惆怅耳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 , 南宋词人 。字幼安 , 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 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 , 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 , 建康通判 , 江西提点刑狱 , 湖南、湖北转运使 , 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 , 退居江西信州 , 长达二十年之久 , 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 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 , 并提出有关方略 , 均未被採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 , 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