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 六 )


潍坊风筝

文章插图
风筝四艺扎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 。风筝架子多种多样,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说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拍子风筝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变化,扎制各种风筝了 。前辈艺人们在扎风筝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成了歌诀 。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诀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 。—亡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 。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 。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千.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亭 。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 。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 。糊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 。倒如,糊蜻蜒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的透明度好,更像活蜻蜒的翅膀,糊龙青鱼尾部用绸,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糊鹰不能用绢,因为绢受风后抖动就不像在空中打旋的鹰了,必定要用皮纸或托裱了的防风纸 。糊风筝时,先比着架子剪纸,纸比架子大些,边缘部分剪开一些口子,在边缘涂浆糊后,依次把剪开的边缘糊在纸条上 。糊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 。这种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条,以显示艺人的製作技巧 。风筝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 。因为风筝的彩绘图案多是对称的,为了使图案对称一致,艺人们一般是先绘后糊 。先把各部分的纸剪好,彩绘、阴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 。彩绘时,各部分衔接处图案不画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衔接处的图案补画整齐 。各种风筝的具体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风筝先糊两膀,再糊两腿 。最后糊头、腹,米字风筝也是先糊两膀,拍子风筝用平贴法糊纸等等 。绘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 。潍坊风筝的画,一部分是专业画家画的,一部分是民间艺人画的 。专业画家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其特点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新、色调雅致,如潍坊工美城派风筝的工笔绘画风格便是专业画家绘画的代表 。民间艺人画家主要吸收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木板年画的特点,内容多为吉祥欢乐,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 。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城派风筝康万香以普兰为主,代表海水,同时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角效果 。西方艺术大师说过:“要懂得用最少的颜色,如果该用七个颜色,你却用二个表现时,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 。”潍坊的风筝艺人对风筝的构图和彩绘,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儘量少用色,以块色为主,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民间艺术色彩单纯而浓郁的特点 。放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 。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适合放小风筝)、“小线”(三股棉线,民间最常用的风筝线)、“衣线”(真丝线,细的叫“丝线”,粗的叫“丝绳”)、“麻线”(从前民间用此线放大风筝)等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 。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样子也玲珑可爱,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爱的玩具;还有一种“简易桄子”,轴柄上穿着一种扁框,用起来也很方便 。如果放大风筝,则要用“线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绞车” 。风筝的附加物,是放风筝时作游戏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风琴”、“锣鼓”、“送饭儿的”等 。着名艺人潍坊风筝着名艺人可分为明清时潍坊城派风筝十世家和近代潍坊着名风筝艺人 。潍坊城派风筝十世家一:陈善庭(1822—1874),俗名陈哑巴,清代同治年间着名风筝艺人 。年轻时曾在潍坊“永盛扎彩铺”帮工,跟一位姓丁的师傅学花灯、风筝的扎绘 。丁后被召进京城,陈善庭便继承了扎彩铺,製作风筝,併兼绘庙堂壁画,名气很大,人称“陈扎彩” 。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肖”等等,很得民众喜爱 。至今民间仍存有他创作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的风筝书稿,原作被潍坊工美风筝博物馆珍藏 。二:郭乃馨,字兰村 。年轻时跟潍县名画家丁启吉学国画,擅工笔彩绘人特,尤擅画马 。解放后调到潍坊工美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人”称号 。他的风筝绘画完全採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 。他製作的风筝可以拆卸、摺叠,并非常讲究起飞效能 。因而他的风筝在20-40年代名噪一方 。三:张衍禄:是潍县城关人,十岁开始学习扎制风筝,注重画工,他还根据北方春天风力情况,通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栓中线的技巧,使各种风筝放飞时易于保持平衡,为各名家所採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牟秀兰:老潍县城南关人,潍县着名民间艺人牟恆邦之女,其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扎绘牡丹是她的绝招,故人们送她美称“牟(牡)丹”牟家父女曾扎制出八百对判官风筝,在潍坊盛行一时,牟丹独创的“牡丹仙子”风筝别具一格,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放飞时异常好看 。五:唐家风筝:唐家风筝源于明末,清鹹丰年间就有风筝铺 。起初开设在潍县城东关三官阔里,后移城里县箍街 。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34)、唐洪亮(1872—1938),苦心钻研风筝製作技艺,形状多种多样,有人物.禽兽、虫鱼花果之类 。唐家风筝铺还经常通宵达旦为潍县城大户人家红白喜事扎彩,童男、童女、猪,羊、鸡,狗等无所不做,后洪亮困劳成疾,但仍抱病在家扎风筝 。唐家祖辈曾传《扎彩图谱》,介绍了21种串、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制方法 。六:胡敬珠: 潍坊城里有名的风筝艺人,他1l岁就开始扎风筝,扎了60多年,其间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其中不乏外地人在潍坊风筝世家中属于老前辈 。他的拿手绝活是串式龙头蜈蚣 。他极大地丰富了龙头的造型,製作的龙头各不相同千变万化 。龙头风筝的扎制很複杂,而且要求很严格,胡景珠在扎制龙头娱蛤时更是精益求精,他把十根竹条合为一组,用称计算重量,差一点也不行 。在选料时,注意竹节的对称,蒙面鬆紧适度,因此他製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起飞高稳,用称称量,标準统一,注意对称,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 。胡敬珠的研究丰富了潍坊串式风筝的製作,其独创的製作方法,广为流传 。七:杨万善:老潍县潍城人,从小酷爱风筝,“万善风筝”,在潍坊都是这样称呼杨万善的风筝,他的风筝多象形类,以板子、桶式为主 。他的一大贡献是,创新发展了“潍坊风筝碰”的製作技艺 。前期的潍坊风筝碰通常是“有去无回”,万善发展的风筝碰叫"有来有去”,能送上天撒花,还能返回地面来 。郭兰村就很佩服杨万善的扎制技艺,曾作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国画赠他 。他的次子扬汝柏继承了家业并使之名扬世界 。1987年他用“风筝碰”把带有“中泰两国人民友谊长存一中国潍坊代表团”的飘带送上天空,做空中散花表演,吸引得在场观众连连叫好 。。八:韩连溪:潍坊潍城人,曾在首饰作坊学铜匠和牟恆邦风筝铺帮工,后独自开了风筝铺 。他将首饰製作技术与牟家风筝相结合,另闢蹊径 。他製作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有“苏武牧羊”、“钟馗捉鬼”等 。他的飞机风筝亦有独到之处,平面造型、绘画用大色块,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1933年春,潍坊首届风筝大赛,韩溪连的硬翅风筝轰动全场,从此名声大震。九:康万香,: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 。年轻时会拜庆春风筝社孙永亮为师,尤擅轧制龙头蜈蚣风筝 。他仔细研究各种鬼头、龙头的轧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扎龙头所用的竹条,实行水浸弯曲法,使其不易变形 。绘画时,以墨绿、深蓝为主,看上去雄健、明快、洒脱 。他的风筝既有民间重彩、大色块的特点,又有绘匠写实注重形象的特点 。在50年代,他的龙头蜈蚣风筝曾风行一时,远销东北、河北 。至今在那些地方还有人保存他的作品 。十:孙永春:1924年出身于潍坊民间手工艺家庭,祖父孙文彩是扎制艺人,父亲孙道绍则是有名的风筝艺人 。1928年,全家在潍坊东关镇武阁外开了“庆春风筝铺”,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影响,有好几家商店在北京、济南销售他们的风筝 。以后孙永春继父业,技艺大进,16岁时,就有不少作品远销外地 。他的风筝,以串式为主,取材广泛,造型成动,色彩绚丽,很讲究画工,能採用中国写意画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注重神韵 。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尤为出色,起初为平板式,后改为平板加立体,如今是立体的 。1961年他与北京画家马晋一起设计了两只巨龙风筝,龙头由他扎制,腰节由北京人扎制,在天安门广场放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近代着名艺人一:韩福龄:韩福龄生于1934年,潍坊潍城人,得到着名潍县城派风筝艺胡敬珠的真传,是潍坊城派龙头蜈蚣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 。自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来,每届都有他的作品获奖,并曾多次在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中获得最高奖 。1989年,被潍坊市政府授予“风筝明星”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的传承人 。韩福龄製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被风筝界称为“潍坊城派蜈蚣”,在继承传统龙头蜈蚣风筝“劈脑”製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鼓脑”製作技艺 。这一製作技艺的套用,使龙头蜈蚣风筝显得更为威武,栩栩如生,富有神韵 。此外,韩福龄更是独创了“红龙”这一龙头蜈蚣风筝的新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