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 。具体而言 , 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 , 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 , 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 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準、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 , 是“人无我有 , 人有我优 , 人优我新”的专业 。
基本介绍中文名:特色专业
性质: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
特点:人无我有 , 人有我优 , 人优我新
影响: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
简介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 。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係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 。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建设前提特色专业建设前提1.準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蹤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 。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準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 。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 。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複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複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3.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準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 。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建设原则特色专业建设原则适应性适应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 。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创新性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準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闢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科学性科学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複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採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示範性示範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 。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 。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範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协调性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 。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複杂的问题 。建设内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 。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 。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 。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 。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範,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2)系风建设 。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 。(3)组织建设 。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 。(4)制度建设 。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準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 。借鉴我国会计準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準则和具体準则两部分,基本準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範,具体準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範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範 。教学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本科教学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 。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 。大多数会计系教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 。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 。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 。《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 。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範化 。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着 。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 。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 。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採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最佳化师资队伍 。最佳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画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鍊,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 。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 。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 。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硕士教学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 。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 。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 。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覆信件、列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抓科研促抓科研促教学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 。,(1)科研成果积累 。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 。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 。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蒐集和发布,将各种会议、徵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简讯、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 。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準备,儘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 。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 。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副产品”成效显着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 。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着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繫,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 。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 。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搭建平台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 。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 。“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 。会计繫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 。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 。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部落格,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係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 。“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着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 。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 。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徵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準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职能渗透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繫,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 。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 。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 。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範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综述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複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