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走在全台最“绿”城市,我们依然找到台湾文化中国魂 锦州中国之最( 二 )


【即便走在全台最“绿”城市,我们依然找到台湾文化中国魂 锦州中国之最】台北行程中,有一站是去参访中山纪念馆 。远远望去,整个纪念馆就像一个大官帽 。它的设计者是南京临时政府首任外交总长王宠惠之子王大闳 。1966年,王大闳的设计图样入选,但由于设计过于洋式,不符合当时台湾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最终不得不在屋顶上添加中国特色建筑才能通过 。还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要求王大闳设计成清朝太和殿的式样,但王大闳说,“中山先生的革命目的就是要推翻满清” 。最终他把纪念馆屋顶改成传统文官帽式样,便有了今天样子 。
无论是哪种说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座庄严大气的建筑,极具中华风格与中国气派,与高耸入云的台北101大楼,形成了强烈的传统与现代反差 。
中华风,是体现在历史和建筑中的人文情怀 。不管是否有人不想承认,它就巍然立在那里 。
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
不只有地名、校名与建筑等表象,中华文化在台湾早已由表及里,浸入人的内心,印刻在语言、文字之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在台湾寻找中国文化,你能感悟到一种温馨,似曾相识又彼此有点陌生 。”和台大陆生小冯在学校附近甜品店“吃冰”时,他回忆起最初与台湾学者邮件往来的场景,“刚看到台端、钧鉴、敬啟这些大词时,我真是有点受宠若惊,现在我们也逐渐入乡随俗起来 。”之前,大陆学者谭汝为教授曾整理过台湾朋友爱用的文言书面语,例如“台端”“台鉴”“鈞啟”“请益”“哲嗣”“庭训”“真除”“甫”“旋”等 。这些在大陆已不太常用的词,却在台湾生活中,尤其是公文、信件写作中,用得非常普遍 。
那次交流中,小冯同学提到了繁体字 。比如,“義(义)”中是有我的,“親(亲)”是要相见的,“愛(爱)”是有心的,“廟”(庙)是需要经常拜拜的,“进(進)”里有个佳字,意谓人“越走越佳”,“中华传统文化就藏在这汉字密码中,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
还有就是台湾普通话,除了声音嗲嗲外,细听之下会发现发音与大陆还略有差距 。比如,台湾朋友会把“和”读成“汉”,把“垃圾”读成“乐色”,把“液体”读成“意体” 。这要拜“老北京”齐铁恨先生所赐 。原来,1945年台湾光复后,为了让同胞尽快掌握国语,从1946年5月1日起,齐铁恨每天会在台湾广播电台做示范读音广播 。“他的话就是法律,怎么教就都怎么念了” 。既然老师是“老北京”,那么他教出来的“台普”自然也带上了京音 。
难怪老舍先生的公子舒乙1994年访台后感慨,“台湾人居然一口北京话!全岛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全会!全岛二千万人全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个奇迹……”
台湾与北京,相隔数千里之遥,这种半个多世纪语音联系的背后,是两岸间千丝万缕、切不断割不舍的精神纽带 。“我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部分在台湾 。”在小冯同学看来,这部分精神烙印绝非外力所能抹去的,台湾文化中国魂,千真万确 。
来源:作者: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