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会


消寒会

文章插图
消寒会【消寒会】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 。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会 。
基本介绍中文名:消寒会
外文名:xiāo hán huì
属性:亲朋相聚,宴饮作乐
出处:《开元天宝遗事》
汉语词典解释消寒会xiāo hán huì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三 。清,黄景仁《冬日忆城东诸子》诗:“东城旧有消寒会,几辈依然共往还 。”《红楼梦》第九二回:“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幺?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箇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 。”消寒会的由来歌酒会南人在京宦游者,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聚饮 。燕俗则不重冬祭,但冬至“进九”之后,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规模的雅聚,谓之“消寒会”,其与会人数必取“明九”与“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数 。文人们坐炉旁吟诗作画,以为娱乐 。其诗词字画亦必应“九”之典,如以唐诗即席书画,则取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画12人于雪窗前对酌,童子地下扇火温酒,这样,恰与消寒雅聚的意境贴切 。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 。最后则以九盘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为餐 。此亦当年一大乐事 。富贵人的聚会消寒会是旧时贵族豪富、高人雅士们冬日消闲取乐的一种集会,北京较为流行 。清阙名《燕京杂记》说:“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 。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 。余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于十余人,事亦韵矣 。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 。其画即署主人款 。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 。如腊月砚冻不能画,留春暖再举 。时为东道者多邀集陶然亭,游人环座观之,至有先藏纸以求者 。”方浚颐《梦园丛说》也说:“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 。冬则唐花尤盛 。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 。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直到近时,北京地区的某些人士仍保留着消寒作光的遗风 。《红楼梦》第92回就有记载第九十二回写贾平派丫头跟袭人说道:“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 。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 。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都请了,明儿来赴什幺‘消寒会’呢 。”消寒会祭天活动清代,旗人为消灾祈福也要在冬至消寒会日祭天并祭祖 。是日拂晓,主人将牺牲品大猪一口绑于当院,由屠宰的师傅掌刀宰杀,一刀毕命方为“吉祥”,然后不加任何调料,将整块猪肉在大锅里煮,谓之“白肉” 。各家祭天规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亲来贺,盛大的才是任人来贺 。由于贺客多骑马而来,祭时要将所有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 。贺客不论与主人相识与否,亦不用送礼,只须“道喜”就可参加祭典并分享“神余”,即撤下来的白肉 。祭天时,在矮桌上设“天地神码”或牌位,用桦木大漆盘盛白肉为供,主人焚香上表,来贺者一一叩首随礼 。然后再祭“祖宗桿子”,其桿设于院中,高达10米 。桿顶製成葫芦形,稍下有一斗拱,谓之“刁斗”,斗下悬一旗 。祭后,将猪肠、猪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会有鸟来啄食 。祭罢,主人与贺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余 。肉不能放在磁碗里,而只能放在大红朱漆的肉槽子里,肉是整方的,并未切削成片,须要客人自己动手切削,再以桦木筷箸夹在小桦木碗里 。主人不预备任何调料,客人们就取出事前準备好的“油纸”(以极纯净的酱油提炼成的薄膜),假作擦试刀碗,经热汤一噱立刻化为精品酱油,与汤汁混在一起 。这是满族人在关外形成的习俗,据说皇帝请群臣吃白肉时也是这种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