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 二 )


汉服文化

文章插图
女式汉服玄端《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天玄而地黄 。』郑玄注《礼记·杂记》曰:“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圣人法天地以製衣裳” 。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缁带,爵弁(此莫夕于朝之服 。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 。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杂裳者,前玄后黄 。玄端是衣裳中第二神圣高贵的服制,即是祭服,也是天子朝服 。象徵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口宽大,象徵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徵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徵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 。《礼记·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尊卑论汉服文化中的正色就是阴阳五行对应的颜色:所谓六象六色,源自阴阳五行说,概指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 。此「六象六色」分别取其直线相对的方位为「次」,每两色成一对位,即青(东)与白(西)相对;赤(南)与黑(北)相对;玄(天)与黄(地)相对 。而汉服的配色是如《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裳间色 。”六象六正色五间色玄:象徵天、道黄:象徵地纁【黄赤色】黑:水,象徵道紫【青赤色】赤:火红【赤白色】青:木绿【青黄色】白:金缥【青白色】同时,与5间色平行的颜色还有:*绀【深青扬赤色】——青*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间色通常用作公服,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公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製作,腰带用玉带钩 。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製作,腰带用草金钩 。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製作,腰带用犀钩 。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製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製作,腰带用瑜石带钩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 。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 。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 。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 。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 。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 。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 。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 。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 。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庶人只能衣白布 。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别驾、长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从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 。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 。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 。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徵 。传承体系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袆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在大唐《开元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 。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其斋服有玄端素端 。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服文化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且通过儒家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记载下来,男式汉服服制十二等从高到低如下:服制分类首服服足衣配饰功用冕服大裘冕十二旒冕冠黑羊裘上衣、下裳赤舄十二章 。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衮冕十二旒玄衣纁裳赤舄九章 。衣,山龙华虫;裳,享先帝;受诸侯朝觐鷩冕九旒-赤舄七章 。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侯伯、三公毳冕七旒-赤舄五章 。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希冕[絺冕]五旒-赤舄三章 。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玄冕三旒-赤舄一章 。衣无章;裳刺黼一章祭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蜡百神、朝日夕月弁服爵弁冕之次 。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前小后大 。三代以来,皆广八寸,长尺二寸,如冕无旒,皆三十升布为之 。纯衣纁裳赤舄缁带、韎韐宗庙;祝、宗人、宰夫、雍人;九品以上韦弁韦弁冠 (皂绢为之)玄端素裳(袴褶)兵事;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皮弁皮弁冠(鹿皮为之)衣缁麻衣,皁领袖,下素裳(白布衣,积素以为裳)白舄缁带、素韠视朝冠弁缁布衣,积素以为裳黑舄甸(田猎)朝服文官朝服进贤冠 (缁布冠、儒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绛纱袍,皂缘中衣 。曲领方心舄剑、佩、绶陪祭、朝享、拜表大事武官朝服武弁(笼冠)绛纱袍乌皮靴出征告庙公服常服幞头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乌皮靴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 。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朔望朝谒、见东宫士庶服制深衣(朱子深衣)缁冠、幅巾白细布、衣全四幅,裳十二幅,圆袂方领,曲裾黑缘黑履大带士大夫冠婚、祭祀、宴居、交际之服帽衫乌纱帽皂罗衫系鞋角带本军校服,戎事;士大夫交际常服;国子生常服襕衫幞头白细布,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带进士、国子生、州县生常服皂衫帽子衫处士、庶人丧服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举哀冕服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 。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 。周代冕服种类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场合需要加以穿用 。六冕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复礼思潮中,有时或以别的称谓形式出现 。六冕中,历代主要採用的是衮冕一种 。衮冕是冕服当中,最华丽的服装,与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徵,主要是冕冠的旒数(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 。作为六冕当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徵意义最为崇高而又最具独特之处 。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袜、舄、腰带(革带、大带)、弊膝、佩玉、绶、剑、圭等的十四种 。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凡为冕服,例必有相应的“文章” 。历来被普遍採用的文章之章目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 。《周礼》始传六冕的楷模,继而订立六冕取名之準则与承载往后千古历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义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饰、冕服之服章等之形与图的用「色」规制,皆缘自周礼冕服之制 。《易繫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 。」《尚书?舜典》:「…(天子)五载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 。」可见黄帝尧舜时代已有冠服规制,而有此论功酬庸的相关文献 。综此可知此种服章规範之施的崇高境界 。《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汝明 。」又如《礼记?王制》及《内则》篇:「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 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所有「皇」、「收」、「 」、「冕」等,这是虞、夏、商、周祭冠的异名,而「冕」之名称,又似周代才有 。但这四种祭冠的形制有何异同,因史籍文献无徵,不得而知 。如由甲骨文考据,应是在殷代时已有冕,收、 、冕,这是异名而同制 。另一记载:殷王曾以冕为即位的礼冠,《尚书?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河南商丘)」因此以上所见之章服制度,为后世数千年立下根基,历代都认为这是有虞氏真实的遗规,而后世代因袭仿行 。先知为上以制其衣,后知为下複製其裳,衣裳始备 。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故衣玄而裳黄 。旁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始为文章以表贵贱,而天下理 。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 。”备十二章 。玄衣绣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 。上画下绣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 。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絺,紩也,紩以为绣也 。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绘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 。采者,青、黄、赤、白、黑也 。色者,言施之于缯帛也 。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 。”六冕立名之準则《周礼》所称的六冕各有其定名之準据 。特经探究其根柢渊源,乃是出于《尚书?舜典》 。后汉郑玄注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而六冕之得名,乃据上述之辞依图而得名:起自最高的「大裘冕」而下乃分依上衣之图纹为名,在此有谓「取首章为义」 。盖因六冕之中「大裘冕」不具文饰,其余五冕皆有图文,乃以九、七、五、三、一等奇数为节 。此种图文,有其专名,曰「服章」,十二图文,谓之十二服章,简称十二章,分依天子、公侯以下的爵级递次用之;上衣无图文者,则以衣色为名 。(一)、大裘冕:其上衣以「黑色」羔(乳羊)皮(毛向外)为之而得名 。《周礼?司服》「大裘冕」注:「大裘,羔裘也 。」贾公彦疏:「……然则凡祭之服皆同羔裘,义具于〈司裘〉也 。」(二)、衮冕:依郑玄注《周礼》,有谓衮也者,龙文居首之衣,「登 (升)龙于山,登火于宗彜 。」 因而「衮」以得名,所谓「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彜」,称:乃遵依于图制变更《尚书》所谓, 十二图文之第次,即此而图为龙、山、华虫、火、宗彜、藻……黼、黻的序列 。自此而后,历代的所施,皆依郑注为準 。历代无不照此採行 。一一各皆依其色相,分以诸色或「绘」或「绣」以为彰施 。又有平冕,黑介帻,今谓平天冠 。皂表,朱缘里,广七尺,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组为缨,如其绶色 。衣皂上绛下,裳前三幅,后四幅 。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 。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绿裨饰其侧,要中以朱,垂以绿,垂三尺 。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韍,绛袴袜,赤鋋抃,郊庙临朝所服也 。(三)、鷩冕:盖鷩冕七章,华虫居首 。鷩,即华虫 。《周礼》「则鷩冕」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 。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 。」疏:「华虫,五色之虫,孔君注以为华象草华;虫,雉也 。义亦通 。」 (四)、毳冕:毳,细毛也 。〈司服〉疏云:「又知『登火于宗彜』者,宗彜则毳也 。」〈司服〉郑玄注:「郑司农云:『毳,罽衣也 。』玄谓:毳,画虎、蜼,谓宗彜也 。其衣三章,裳两章 。」因虎、蜼两兽,同其身有贴体的「毳」(白色绒毛),故合称为毳,以为代号 。《尔雅》释兽:「蜼,仰鼻而长毛 。」注,「蜼,似猕猴而大」因而蜼是长尾猴(性敏慧),虎象威猛,猴象智慧 。(五)、希(絺)冕:希冕三章,首章为「粉米」 。《虞书》传:「葛之精者曰絺 。」孔氏正义曰:「藻、火、粉米、黼、黻,于细葛而刺绣以五种之彩 。」「后代无用葛者,盖于(虞)时乃质(朴素),暑月染絺为纁而绣之为祭服 。」郑注:「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 。」概「黹」是针黹,即绣技,其说可信 。(六)、玄冕:玄冕乃是依衣色为名 。〈司服〉「玄冕」注:「玄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 。是以谓『玄』焉 。」疏:「以其祭服本是玄;今玄冕一章,以玄为名,明上衣无画 。一章者,刺黻于裳而已 。是以谓之玄焉 。」盖以始自衮冕皆九章而下 。然后逐次递减其「章」之数 。一概上单下双,以象「阳」「阴」 。下至「玄冕」,则上衣无任何服章,下裳仅有「黻」文一章,上衣之色玄,故「以衣为名」,曰「玄冕」 。冕冠的文化内涵1、 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圆后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 。前低后高,以示俯伏谦逊 。2、 旒 :大裘冕无旒 。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数各有等差 。旒之设,所以「蔽明」 。义在不宜察察为明 。旒之玉,周用赤、青、黄、白、黑五采 。汉改以单色白玉珠 。东晋用翡翠、珊瑚 。明用各色珠,以组贯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个月的极数 。其余诸冕之旒都是奇数,属于阳数,亦即是吉数 。《礼记·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捲以祭 。”《礼记·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历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玄」是「黑」与「赤」两色的複合;而在中国哲学理论上,它是千古中华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 。先人以「玄拟天」,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辞中有所比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天玄而地黄 。」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远,窥测维艰,如同一片「漆黑」 。概以「黑中扬赤」内涵奥秘,与提供无尽的生活资源以育、以养、以造福众生 。因而最尊隆的冕服采玄色,这是中国传统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显现 。纁裳之用纁,文字载录首见于《周礼》之注文 。《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 。」纁色,即赤色、黄色、白色的複合色 。《后汉书·舆服志》:「玄上,朱绿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