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


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

文章插图
清真大寺(包头清真大寺)【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包头清真大寺坐落于东河区清真寺巷内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是伊斯兰教传入包头后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清真大寺
外文名:Great Mosque,????
地理位置:包头北梁
建设时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面积:1200平方米
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阿拉伯建筑
地位包头清真大寺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物有礼拜大殿、沐浴室等70余间共800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有影响的一座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会已将其列为重要清真寺 。殿内装饰彩白、绿、金黄色描绘的《古兰经》经典文字,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大寺既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又是包头市名胜古蹟之一 。许多来自国外和其它各地的穆斯林游客,都要到清真大寺参观或礼拜 。大寺建在东河区的北梁东端,这里回族居民比较集中,又是老包头的起源地,古蹟甚多,道路畅通,就业谋生方便,水源条件也好,用一句老话说,就叫做风水宝地 。
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

文章插图
内饰建筑特色远远望去,清真寺的塔楼(邦克楼)和月牙标誌十分醒目 。四周院墙和古式殿宇高高矗立 。这座寺院离路边不远,却高出路面十多米,所以必须沿着一条向北延深的小巷向高处走百十多米,方可到达山门口 。这里,环境清静,境界安谧 。进入山门后,便可见院内矗立着牌匾 。再往里走,就可见到清真寺大殿 。
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

文章插图
包头清真大寺历史包头地区在清雍正末年乾隆初年时出现了较多来自内地的回族百姓 。朝雍正年间,朝廷“不準向塞北移民”的禁令有所鬆动,先有河北沧州王姓,山东白姓等回民来包聚居建寺,后又有顺天、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回族陆续来包定居 。民国二年,瓦窑沟沐浴室建成,取名“西水堂”,后来又扩大了礼拜寺,通称为“小寺”,那幺这座清真寺就相对称为“大寺”,沿用至今 。到乾隆八年(1743年)时,这些百姓集资在现清真寺南口建了一个比较小的清真寺,以后又在其西部的一个土樑上建了一个沐浴室,到民国年间(1913年)又建了礼拜殿,成为现在清真寺的前身 。围绕建清真寺,出现过许多热心回族百姓,如王大兴、白可德、马铁、王有、杨三庆、杨俊义等人 。经过这些人的努力和集资,清真寺在百多年的建设中,规模越建越大 。样式也越来越正规,呈现出古典风格的殿堂式容貌,特别是
包头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

文章插图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清真寺已是雕樑画栋,飞檐错落,殿阁堂榭,光华四射 。大院内古松参天,早晚颂经声琅琅不断,影响颇及黄河内外,真正成为上品级的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的建成和存在,方便了回族百姓的信教生活,增强了一方百姓的安定,在文化交流、地区繁荣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轶事在清真寺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值得一说的故事 。比如民国二年清真寺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殿外有三间卷棚,想拆了重建到里面去,但苦于经费不足难以实现,如不拆又碍于整体使用 。这件事叫大伙皱眉头,谁也没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当地有个被人称做“活鲁班”的木匠叫郭三锁的,放话说他能把此事解决,而且花不了多少钱 。许多人半信半疑,最后还是同意让郭三锁试试 。郭三锁拿来粗绳和一架自製的滑车搭在院内两棵大树上,便开始操作,很快就将三间卷棚从殿外向前移了七米,看得人们都目瞪口呆 。这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蹟 。事隔20多年后,清真寺在改造上又利用类似办法,将大殿内窑顶左右后墙向西移了5.5米,扩大了五间大殿,使大殿总面积达到了536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