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八景


海丰八景

文章插图
海丰八景【海丰八景】汕尾市海丰八景是指“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丽江月色”、“万寿晓钟”、“凤河晚渡”、“长沙夜雨”、“海门潮声” 。这八景展现了汕尾山水的壮秀,风光的奇媚,古蹟的神幽 。大约山川灵秀,自然结撰,以供吟眺耳,故而名之 。
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丽江月色”、“万寿晓钟”位于海丰、“长沙夜雨”位于市区、“凤河晚渡”、“海门潮声”位于深汕区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丰八景
外文名:Haifeng eight sights
读音:hai feng ba jing
着名景点: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
所属分类:风景
所属地区:广东省汕尾市
地理环境海丰八景:“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丽江月色”、“万寿晓钟”、“凤河晚渡”、“长沙夜雨”、“海门潮声” 。这八景展现了汕尾市 山水的壮秀,风光的奇媚,古蹟的神幽 。但这八景得名不知何时,命名者不知何人,大约山川灵秀,自然结撰,以供吟眺耳,故而名之 。北部和西北部是层峦重叠的山岭 。东莲峰叠翠海丰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带 。中部和南部滨海地区是河流沖积而成的块状平原 。北部和西北部的莲花山脉主峰海拔1337.3米,列峰如莲,其山势微抑而起,为莲花峰 。“莲峰叠翠”一景就因峰似莲花,林木滴翠而得名 。银瓶飞瀑银瓶山是莲花山脉的向南延伸,位于莲花峰之后,四时产茶,瀑布悬练,峭峙千仞,其顶绝锐,犹如建瓶,其景颇为壮观 。龙津渔唱海丰地势由于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东部的龙津河,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汇为三江 。龙津河过去水清且深,鱼多虾众,因而渔船穿梭网捕,时可闻鱼唱水歌 。尤其是夜晚,唱韵更美,故曰“龙津晚唱” 。龙津河上有一龙津石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全长80米,它不仅为龙津河增色添彩,还为赏听渔歌和观览水景者添置了好去处 。丽江月色赤岸河在海城东郊5公里处,流经陶河港分为东西溪,东溪流入碣石湾,西溪则流至鹿境汇入丽江 。丽江江面较宽,水清、波微,每当月明之夜,朗月印江心,波光潋滟,景色明媚,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富有诗情画意,故称之为“丽江月色” 。万寿晓钟万寿寺原址在海丰县城西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于县城北侧 。明末清初,原户部郎中黄守谦不愿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产 。清顺治八年(1651年),把黄府北侧改建为万寿寺 。当年铸造一生铁钟,重200余公斤,上面铸有“阿弥陀佛”、“风调雨顺”、“囗囗铸造”等铭文 。僧门祀佛,暮鼓晨钟,此钟每天清晨调敲响,其声响亮,遥闻十里,称颂为“万寿晓钟” 。凤河晚渡凤河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经路口,为官办渡,由官府出钱造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过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费,故称“凤河义渡” 。清代鹹丰元年岁次辛亥(1851年)孟秋,竖一石碑于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深涌村凤河渡口,上刻“凤河义渡”四字,并附刻“贵客往来不用给钱” 。此处河面宽阔,西侧山坡上葱松翠绿,沿河竹影倒悬水中,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绮秀清丽,亦称“凤河晚渡” 。长沙夜雨长沙,是指 汕尾市城区马宫镇长沙村 。长沙犹如半岛突伸海中,与海丰县梅陇镇的梅尖村隔一小海峡相望 。长沙三面临海,海滩儘是微沙,夜里风卷微沙,扬起的微沙继又纷纷落下于屋顶、船蓬和焦叶等,令人误认为雨声,大有“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的意境,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故称“长沙夜雨” 。海门潮声 深汕特别合作区鮜门镇一名海门,海滨多是岩岸,岸边多礁石,故潮汐涌来,拍击岩岸与礁石,大有“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诗意,其潮声雄亮伟浑,煞有气势,故有“海门潮声”之称 。莲峰叠翠北部和西北部是层峦重叠的山岭 。东莲峰叠翠海丰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带 。中部和南部滨海地区是河流沖积而成的块状平原 。北部和西北部的莲花山脉主峰海拔1337.3米,列峰如莲,其山势微抑而起,为莲花峰 。“莲峰叠翠”一景就因峰似莲花,林木滴翠而得名 。最先给海丰八景命名的是惠州人吴高:吴高(约1406—1468),字志高 。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人 。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 。官至刑部主事员外郎、福建左参政 。曾参与编纂明《惠州府志》 。嘉靖版《惠州府志》称其“致仕归,杖履幅巾,徜徉山水,惠阳风物陶写殆尽 。”有《半径樵归》诗被录入《明诗综》:“荷叶盖头归,知是前溪雨 。好鸟如有情,对人相慰语 。明日仍复来,山灵不厌汝 。”明、清《惠州府志》和康熙《博罗县誌》存其《第一江山亭记》、《石埭山》、《咏刘判官死节》、《上界第一峰》、《莲峰叠翠》、《丽江月色》、《凤湖晚渡》、《万寿晓钟》以及《题卓锡泉》诗等作品,《古今图书集成》收其佚文《惠州修路记》,所记宋代惠州水东(今惠城区桥东)修路之事,史料价值颇高 。道光《广东通志》有传 。在海丰游历时也留下不少诗篇,“是‘海丰八景诗’的始创者 。银瓶飞瀑银瓶飞瀑银瓶山是莲花山脉的向南延伸,位于莲花峰之后,四时产茶,瀑布悬练,峭峙千仞,其顶绝锐,犹如建瓶,其景颇为壮观 。龙津渔唱海丰地势由于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东部的龙津河,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汇为三江 。龙津河过去水清且深,鱼多虾众,因而渔船穿梭网捕,时可闻鱼唱水歌 。尤其是夜晚,唱韵更美,故曰“龙津晚唱” 。龙津河上有一龙津石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全长80米,它不仅为龙津河增色添彩,还为赏听渔歌和观览水景者添置了好去处 。龙津河途经海丰县城建成区北起二环路北桥(拦河坝)南至二环路南桥(龙山),全长2.85公里,自然河床宽30至50米 。由于年久失修,该河在笃志围村以南河道淤积严重,两岸垃圾成堆,河水严重污染,浮莲杂草丛生,水质黑臭,水量乾涸,变成了一条“死河” 。1992年,海丰县通过县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方式,投入850万元,完成了龙津河治理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两岸笃志围村至新桥、东岸茗园路至新桥的拆迁、路基平整以及两岸护堤420米、西截污沟400米的建设等 。1996年5月,龙津河二期整治作为当时的一项“民心工程”付诸实施,工程包括引水沖洗、清淤竣深、筑堤立栏、截污溢洪、两岸筑路、园林绿化等6个部分,总投资2760万元,于1997年全线竣工 。经过两次整治后,龙津河恢复了“龙津渔唱”美名:碧水蕩漾、涟漪绵绵,两岸郁郁葱葱、群楼屹立,河光灯色相互辉映,成了人们的一处憩息休闲宝地 。1998年8月,该处被省命名为“环保教育基地”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龙津河三期整治工程也已动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