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老爷


营老爷

文章插图
营老爷【营老爷】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迴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 。上神的祭祀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营老爷
类别:传统民俗祭祀活动
地区:广东潮汕地区
祭祀日期:每年的农曆正月
风俗习惯“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 。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各路神明,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老爷、珍珠娘、福德老爷、玉封大帝、华光大帝、木坑圣王、仙师公等等 。一般是在每年的农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营老爷 。“营老爷”是一个民俗祭祀活动,在白天或晚上进行,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 。“营老爷”是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营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要进行一次宏大和精彩的游行,游行前的付出也是很艰辛的 。游行的人员选拔主要是由村人自发报名,在徵集到人员后,进行适当的筛选 。便进行操练 。游行的各种技艺表演的操练分别在乡镇的各个地方进行 。我趁着这操练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进去场地进行了解 。游行队伍的器乐演奏,包括拉二胡,弹古筝,吹箫,敲锣,打鼓,弹奏这些乐器的大多数乡中十多岁的青少年 。被选中的青少年会在每个晚上的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还会有乡中的深知乐器精髓的老一辈的人指导,我刚去观看操练的情况时,那些乐器在少年们的手中很不听话,发出叽叽嘎嘎的怪响,很是刺耳 。在刚开始的那一晚演练结束后,我跟其中几个少年聊起来 。从那些少年那新奇的眼神,孜孜不倦的神态,以及毫不示弱的斗气,我感觉刚开始的那些不顺只是一种垫脚石 。他们会成功的 。除了器乐演奏,还有那婀娜多姿的扇舞和挑双蓝,扇舞讲求人与扇的完整性及连线性 。根据伴奏乐器的高低起伏,扇舞的形状时而有蝴蝶变成孔雀,时而聚集,时而收拢 。姿态万千 。挑双蓝的是身材姣好的女子,被选中的女子在演练时会用一根富有弹性的类似扁担的竹子,两边挂上两个花篮,讲究花篮在女子随音乐摆动身姿的同时能对称 。接下来也便是游行中的重头戏——英歌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舞蹈取材于梁山好汉闹元宵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 。英歌舞的人物,按梁山好汉相貌画脸谱并穿相应服装,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等 。舞蹈演员各手握一对彩色木棒,舞蹈时在手中翻转,边打边起“花” 。舞蹈动作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刚健有力 。伴奏的鼓乐仍以潮州大锣鼓等为主,舞蹈者还配合鼓乐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显得气势恢宏,严肃而又庄严 。由于讲求对称性,除了上述讲述的男英歌的表演阵势,还有女英歌 。女英歌的讲求的是刚中带柔,木棒的敲击响亮游乐 。身姿的旋转又不失女性妩媚 。游行前的演练虽然辛苦,但却很多其中的青少年能够对乐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更贴身的体会,也是老一辈和青年人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这不仅仅是演练,更是一种代沟的浅化,一种传统的传承,一种个性的打造 。习俗由来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土神的祭祀,是种社区性的节日 。潮汕人把这种节日俗称为“营大老爷” 。这种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上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 。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 。土神的祭祀,有两种性质 。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穀,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 。在亡古时期已经是这样 。商代的甲骨文,就有“要不要向邦国的土神祈求丰年”的卜问(《前》4·17·3);近几年在郑州商代工城遗址发掘出一处以立石为中心的祭祀地,考古学家说,这是建城时祭祀土神的遗蹟(裴明相《郑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在潮汕,伯公的祭祀仍然保留着这两种性质 。上面提到的六月廿六引自公生,属于前一种性质 。潮汕人建房子、创村寨要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 。例如,《普宁县誌》载:(二月)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其乡之土神,以祈谷 。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 。《南澳县誌》也载:(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春日社神的祭祀,既有五穀丰登的祈祷,也有台境安宁的冀求 。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社神大多就是伯公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 。《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 。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 。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 。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範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 。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係,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 。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 。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习俗特色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 。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 。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 。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採用 。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準备 。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 。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 。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 。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 。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 。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 。虽然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会充分展示观赏和娱乐的性质 。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