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灵岩寺( 二 )


济南灵岩寺

文章插图
辟支塔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 。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祐和明嘉靖、万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 。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
济南灵岩寺

文章插图
千佛殿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 。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 。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 。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 。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 。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曆年间(1573一1620年) 。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準确生动 。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緻入微 。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係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準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 。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準确把握 。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啓超来此游览,讚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 。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 。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
济南灵岩寺

文章插图
济南灵岩寺墓塔林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 。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 。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 。塔剎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 。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
济南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