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普洱茶的人,已经进去了六年 普洱茶的历史之最是什么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普洱茶是被港台商人炒火的 。其实,港台商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员,真正的导演是坐在台下第一排,椅背上贴着名字的各位“白衬衫大佬” 。
今天上点干货,上点大料,聊一聊普洱茶的历史 。
一、从边销茶到出口茶
普洱茶,最早是边销茶,主要销往各大藏区;后来,清末民国的时候,有大批的人从福建、广东下南洋闯生活,他们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种橡胶、种甘蔗、种烟草、建糖厂、建烟厂、开锡矿......
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除了雇佣当地人,也有大量来自闽南粤东地区的贫苦百姓,如潮汕 。
好了,这些“闽南粤东”人,他们的家乡也是爱好饮茶的地区,主要是铁观音和凤凰单丛,到了南洋,自己带的茶叶很快就喝完了,这是一方面;另外,这些铁观音和凤凰单丛都不耐保存,尤其是在印尼和马来西亚这样高温高湿的地方 。
所以,对于这些有“茶瘾”的人来讲,日子没法安心过,不能安心过就没法认真工作 。
于是,就有人引进了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两个主要原因:便宜,耐保存 。
注意,这时候的普洱茶,姑且称之为“传统普洱茶”,和现在的“新工艺普洱茶”完全是两码事,以后再聊这个话题 。
这些流向南洋的普洱茶,需要通过香港等地转口上船,于是,香港就成了普洱茶的集散地和转口贸易中心,从此,普洱茶也开始在香港的一些码头工人,进而在一些茶楼里面流行起来 。
自古以来,港粤一家亲,那时候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相对于广东属于发达地区,属于消费引领地区 。所以,发达地区流行什么,广东也开始流行什么 。于是,广东一部分地区也开始流行喝普洱茶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普洱茶的流行路线:是从底层到高层,从低收入者开始往高收入者,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消费传播逻辑 。
这里多说一句,现在很多吹嘘普洱茶历史灿烂,文化闪耀的人,觉得喝普洱茶就显得无比有文化的人,呵呵......呵呵呵......
二、抗战时期 南侨机工与普洱茶
抗战期间,我们的海岸线被日军封锁,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对外交通线就剩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于是,有大批的南洋华侨为祖国捐款捐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祖籍福建厦门的陈嘉庚先生 。
除了捐款捐物,还有大批的南洋华侨二代、三代,不同年龄的人亲自回国参加抗战,于是,便有了一个著名的抗战群体——“南侨机工”,主要负责在滇缅公路上驾车运送武器弹药、医疗物资等等 。
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普洱茶的原产地,也是他们第一次喝到原产地的普洱茶,随着抗战胜利后他们大部分人的归国,普洱茶的在南洋的传播越来越广 。
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感兴趣以后我们专门聊一下南侨机工与普洱茶的历史 。
之后,由于国家新生,外部豺狼虎视眈眈,我们被国际上孤立,来自云南的普洱茶大批出口的时代结束,只有小规模的云南茶叶通过各种隐秘渠道流向南洋 。
于是,曾经很便宜的普洱茶竟然开始奇货可居,很多家中曾经大量囤积的普洱茶开始变得紧俏,“物以稀为贵”,开始从消费品变成了有一定流通性,最后存货越来越少,就变得有了所谓的“收藏性”,甚至还形成了小规模的内部竞卖!
普洱茶所谓“收藏价值”的“雏形”,就是这么来的!
顺便说一句:这里所谓的“收藏性”的前提——稀缺性,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大的价值,而是由于供给量远远小于需求量而产生的稀缺性,这是那个特殊时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