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二 )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黄超(左二)与妻子(左一)带着女儿来成都进行每月一次的维持治疗。胡玉梅下楼迎接,她和孩子逗乐。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小白驿站”中,30岁的李超琼(左)患病已8年,这次在母亲的陪伴下,来成都进行复查。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小白驿站”中,病人家属陪伴孩子。
除了暂住的病友,一些曾与“小白驿站”有过交集的病人及其家属也经常回来聚一下,大家相互交流着治疗心得,交换着医疗资源,相互鼓励加油。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小白驿站”的客厅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着病情。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在“小白驿站”中两名患儿成了好朋友,俩人经常在一起联机打游戏,病友成了“战友”。
各行各业的病人家属在“小白驿站”里得到了帮助,也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儿。他们中有全国知名高端餐厅的厨师,指导大家如何做出营养可口的“病号饭”;有酒店的管理者,对入住驿站的各项细节做出规范;有从业多年的装修“老师傅”,负责“小白驿站”的修整、布置;还有孩子病情相对稳定的父亲,借了亲戚的汽车接送病友,运送驿站物资……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厨房内,韩小伟正在给住院的孩子和陪护的妻子做鱼。韩小伟说他原来不会做菜,在“小白驿站”里,其他病友的家属教会了他,他觉得自己做饭,卫生又便宜。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小白驿站”内,病人家属在一起包包子。
“小白驿站”就像一个病友“俱乐部”,在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寻求帮助的同时,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胡玉梅成立“小白驿站”的初衷,同病相怜,相互慰藉,互帮互助,并借助水滴筹等企业和社会资源帮助他们。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来自四川巴中病人李超琼(右)和母亲在“小白驿站”中暂住。胡玉梅曾帮助她筹措了30多万的治疗款,目前仍有约40万的欠款。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陈德军(左)和母亲、儿子(中)暂住在“小白驿站”。他们刚从四川南充来成都,还没找到合适的出租房。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因原来的合租房卫生条件不好,在找到新住处之前,来自凉山地区的曲木石古木(右)和13岁的大儿子(左)以及11岁的小儿子暂住在“小白驿站”。目前11岁的小儿子白血病复发,而13岁的大儿子得了紫癜性肾炎。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小白驿站”,黄超的妻子正哄孩子睡觉。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陈德军租到了房子,他准备退掉“小白驿站”里的房间,退房时,按规定他需要自行把房间清理干净。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家属|一拍|“小白驿站”里的病友们
文章插图
胡玉梅收到的来自病友和病友家属的感谢。
空间不足
谋求“小白驿站”扩容
目前位于华西医院和军区总医院附近的两处驿站已经显得拥挤。胡玉梅开始忙着找房子,她想再为“小白驿站”扩容,甚至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病友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