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术名家 熊惠明


云南美术名家 熊惠明

文章插图
熊惠明(云南美术名家)【云南美术名家 熊惠明】熊惠明(1954~ ) 。云南昆明人 。晨光出版社美术编辑 。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 昆明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 
基本介绍中文名:熊惠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4年
职业:晨光出版社美术编辑
主要成就:1988~1990年连年3次应省美协邀请参加10人画展
代表作品:《火之灵》 , 《引力》
性别:女
主要成就1988~1990年连年3次应省美协邀请参加10人画展;《引力》入选《中国中青年自选画集》;《火之灵》应云南民族画院邀请参加云南着名画家作品展 。1992年作品7幅入选中国美协与美国南海艺术中心举办的画展;《织之韵》应邀参加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再台湾举行的当代中国绘画精品大展;《山林夜曲》选登于《中国现代书画大赛作品选》;1993年作品4幅参加省美协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画展 。作品还相继在英国、法国等国际参展 , 并得到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邀请作访问学者及英国华人文学艺术联合邀请赴伦敦举办个人画展、学术讲座 。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等 。社会评说守望者 追求精神的年代“当我独处时 , 我内心总感到 , 人生除了人们同一的生存方式外 , 一个人还有别的空间世界 , 这是一个以心灵感知的世界 , 它无边无缘 , 时时以梦幻的方式与你同在 , 这是否是人生命中最为美妙的部分 。它有时占据了整个的我 , 于是我便不能自已 , 一任激情奔涌 , 一任色彩狂泄……”这就是我们初见熊惠明时她的独白 。熊惠明 , 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 , 而她的外表却是那幺的纤瘦、清美和含蓄 。熊惠明生于那个火红的年代 , 国中毕业后 , 天生丽质的熊惠明被选到了省电力局文艺宣传队 , 那是一个一心一意追求精神需要的特别年代 , 人们的思维单纯得很 , 熊惠明当然也不例外 。在队里闲下来的时候 , 她就全都用来写诗、看书 。由于她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多才多艺 , 被队友们称为“怪胎” 。那时 , 队里有个同事家中有很多中外文学名着和中外名曲的带子 , 熊惠明悄悄地借来看 , 拿来听 , 很快就着了迷 , 爱上了读书和音乐 。后来 , 由于生病 , 熊惠明离开了宣传队回家修养 。那时 , 她把凡是能找到的中外文学名着和中外名曲的带子都找来 , 每天就是读书听音乐 , 记得《红楼梦》就看了五遍 。3年时间熊惠明就生活在了小说的情节里 , 那是一段灰暗但却快乐的日子 。令熊惠明没想到的是 , 这一时间的苦读为她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础 。70年代末 , 国家恢复高考后 , 熊惠明第一批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 。熊惠明说自己绘画完全跟小时候的生活中的情感是一样的 , 不是靠苦练 , 而是一种感觉 。云南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 父亲是搞绘画的 , 画水彩画 。他画中的云南山水以及老昆明的街道、圆通山、翠湖 , 色彩斑斓 , 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看 , 有时还在父亲指导下帮着调色呢 。在家养病的日子里 , 每天 , 哥哥和他的伙伴们都把到滇池、西山等地写生所画的人物画和风景小画带回来给惠明看 , 在哥哥们的画里 , 高原的阳光是强烈的而物体是多彩的 , 就连树阴都变成了紫色和金色 。从那时起 , 熊惠明爱上了绘画 , 爱上了家乡的阳光和色彩 。于是 , 到美术系学习就成了熊惠明的目标 。出于对色彩的热爱 , 大学一二年级 , 熊惠明重点学习了西方油画 , 而后她看到“八大山人”的画 , 被中国画的线条神韵和留白所打动 , 三四年级转而学习中国画 。在校期间 , 熊惠明师承于袁晓岑、丁绍光、何能等导师 。在临近毕业时 , 熊惠明学习的基础课到了一定的饱和阶段 , 对艺术的激情逐步消退 。这时 , 随着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 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思想和作品纷纷涌进国门 , 熊惠明看到了自己所喜爱的克利、夏加尔、蒙克等一大批着名画家的作品 , 这使她感到震惊 。同时 , 学院和云南画坛在艺术上很成熟的几位艺术家也迸发出创造的冲动和热情 , 改革开放使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得到一个好时机 , 每个人都在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丁绍光、蒋铁峰等一批云南中年画家研创出云南重彩画绘画流派 。就是作画时 , 先用铅笔或毛笔在高丽纸上勾线 , 再用水粉上色 。它吸取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优点 , 重气韵、机理 , 色彩明快、醒目 , 极富装饰效果 。看过艺术家们所举办的首界云南重彩画《申社》画展后 , 酷爱西洋绘画色彩的神秘以及东方绘画线条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无穷魅力的熊惠明 , 必然地选择了“现代重彩”这样一种摆脱了传统绘画规则 , 任风格与个性自由驰骋的绘画方式 , 开始了自己的现代重彩画的创作 。1986年 , 熊惠明的作品《童年回忆》参加了《西南艺术群体新具象幻灯学术讨论巡迴展》;《梦幻》系列、《高原意象》1989年在云南美术馆《云南九月画展》和1990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十人现代重彩画展》中展出 , 她的画在云南画坛引起强烈反响 , 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熊惠明说 , 我爱做梦和幻想 , 经常会做一些内容和画面都很奇怪的梦 , 有些梦像超越了现实的绘画作品 , 非常的离奇荒谬 。梦里有很多潜意识的东西 , 梦和幻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 我试图将梦与幻想给我的感觉从心里传出 。我因此心甘情愿地一生蹒跚在美梦、恶梦、白日梦中乐疲而忘返 。当我全身心投入绘画的时刻 , 音乐的元素会由心灵深处流淌而融入我的绘画中 。熊惠明还是一个很迷恋色彩的艺术家 , 她对色彩的诠释非常到位 , 轻灵自然的画风 , 剔透、斑斓的色彩让人目眩 , 当人们进入梦乡时 , 她经常独自在编织着她的幻彩世界 , 五彩的光环 , 是她对幼时那段色彩情结的深深追忆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迷恋色彩 , 想是从落地便开始了 。”于是便有了熊惠明主要作品《梦幻》系列的诞生 。为进一步丰富创作体裁 , 汲取创作灵感 , 1983年至1989年间 , 一有时间 , 熊惠明就像背包客一样独自深入西双版纳和红河等地体验生活 , 并来到嚮往已久的西藏 。在橄榄坝 , 最最具有版纳意味的地方 。漫步在寨子里、竹林中 , 千姿百态的热带植物展示着线条中最合乎美的规律的组合 。空气中瀰漫着遥远的带原始意味的温柔气息 , 让人昏昏欲醉 , 似梦似幻的感觉仿佛已经回归自然……在红土高原上 , 熊惠明觉得那随篝火幽幽升入夜空的竹笛声 , 犹如来自天籁苍穹 , 呼唤着山魂、水魂、生灵之魂 , 呼唤着那遥远的还似在母体中带来的回忆……一切生命中至真至纯的永恆 。一进西藏 , 她的心便被一种令人肃穆的苍凉紧紧攫住 。这里绵延不断的山与汩汩流向天尽头的河 , 以及一切一切 , 都预示着神灵的存在 。熊惠明在山顶上 , 抚摸着一座座巨大岩石上雕刻的经文 , 心异常虔诚 , 感应着神的意旨 , 感动的泪水从心中涌出 , 她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 , 这是否是神的创意?于是组画《高原意象》犹如来自苍穹天籁 , 点燃的篝火、夜空的竹笛、蠕动的河流、飘忽的羊群、圣洁的牧羊女、黝黑的佤山姑娘 , 这些用强烈的黑、红、黄、蓝勾勒的抽象艺术 , 无不是画家心灵的感知 , 生命的流动 。正是有了这种永恆 , 熊惠明的画作无论在造型力度上还是视觉强度上都有了不亚于男性的具有扩张感的风格类型 。在她的画笔下 , 女性的纯美自然更有了灵气和生命 。她娴熟地运用中国的线条 , 西方的技法 , 自由地表达着 。她说 , 我画一系列高原意象 , 《水》、《舞》、《织之韵》、《图腾》是描摹出心中回归自然 , 与山、与树、与大气融为一体的幻象 , 力图表现出这动感之美 , 从视觉到身心的愉悦 。“高原意象”中以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为主题的作品 , 真可谓风情万种 , 千姿百态 。熊惠明所画的女人具有女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特质 , 而很多男人笔下的女人仅有女人的表像 。这正是熊惠明对生命的感悟 , 对心灵世界的感知 。熊惠明的画很纯很纯 , 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 , 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 。给人以超然、空灵、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识强烈的印象 。20世纪90年代 , 其作品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举办的云南现代重彩画展、中国云南现代重彩画展、云南画派画展中展出 。在德国举办的云南画派画展活动中 , 熊惠明作为画派代表前往参加 , 受到热烈欢迎 。今 年2月 , 云南知名企业——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为弘扬云南民族文化 , 提升公司形象 , 特别向熊惠明购买了7幅她新近创作的云南现代重彩画作品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