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凤翰隶书游平山堂诗卷


清高凤翰隶书游平山堂诗卷

文章插图
清高凤翰隶书游平山堂诗卷【清高凤翰隶书游平山堂诗卷】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隶书《游平山堂诗》卷 , 创作于公元1736年 。该作品严谨流畅 , 气韵流动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游平山堂诗卷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隶书
作者:高凤翰
基本信息【名称】《游平山堂诗卷》【作者】高凤翰【书体】隶书【年代】清代【类别】书法【材质】绢本【收藏机构】南京博物院收藏作品介绍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高凤翰隶书书写的《游平山堂诗卷》 。此卷创作于丙辰 , 即1736年(乾隆三年) , 该作品纵39.6厘米 , 横185.4厘米 。此时高凤翰54岁 , 正是一位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时期 。书法赏析隶书上承篆籀 , 下启楷行 。它既是一种独立的书体 , 也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 。一般来说 , 隶书的入手并不难 , 只要经过基本的训练 , 它的笔法、结体甚至章法是不难掌握的 。但隶书又是很难写好的一种书体 , 难就难在写出自家面目 , 脱开前人的窠臼 , 给这种长期用于碑版的书法赋予新的面目以及新的形式 。高凤翰的这卷隶书显然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清代书画家高凤翰隶书书写的《游平山堂诗卷》 , 从用笔上看 , 这件作品虽然遵循着隶书“蚕头燕尾”的一般规律 , 但也有着许多创新之处 。在书写过程中 , 高凤翰通过笔画的起伏 , 大胆追求变化和动感 。如其中的“平”、“成”、“风”、“物”、“夕”等字 , 线条粗细悬殊 ,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火”、“飞”、“名”的撇笔和“去”、“露”、“林”、“各”字的捺笔 , 大胆伸张 , 形象生动 。在结体上 , 高凤翰也是细心经营 , 巧妙安排 。如“謌”的“言”旁整齐划一 , 有意做等距离排列 , 右部则上下大小悬殊 , 极富变化;“去”字的上半部重拙中有飞动之势 , 下面的“厶”则用笔圆转 , 与上半部形成鲜明的对照;“松”字左部结体稳健 , 右部则颇为空灵 , 可谓动静相间 , 相映成趣;“贤”字将“臣”、“贝”两部做上下排列 , 紧密相连 , “又”则大胆落墨 , 稳住重心 , 令人不得不惊叹书家的创造力 。在章法上 , 这件作品不拘一格 , 富于变化 , 既疏密有致 , 又自由洒脱;全篇文字既各自独立 , 又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高凤翰(1683-1762)字西园 , 亦作西亭 , 号南村 , 晚号南阜 , 山东胶州人 。公元1727(雍正五年)以诸生举贤良 , 官绩溪知县 。公元1737(乾隆二年)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坐事 , 被诬结党 , 遂遭废斥 。工诗文 , 擅书画 。书法圆劲生动 , 敢于突破陈规 , 自成一格 。55岁时右手麻痹 , 用左手挥洒 , 笔愈苍辣 , 因又号“左生”、“丁巳残人” 。平生嗜集砚 , 所藏至千余方 , 并手琢砚铭 。又擅治印 , 宗秦汉 , 苍古朴茂 。郑燮所用书画印章多出其手 。着有《南阜诗钞》、《砚史》等 。